近期热点

[香港文汇报等]服饰告别单一 “穿”越六十年

发布时间:2009-10-08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
解放日报:服饰告别单一 “穿”越六十年

  “从朴素单一到霓裳飞舞,新中国服饰的演变史,也是一部穿在人民身上的经济、文化发展史。”东华大学近日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如此感慨。纺织经济、纤维等领域的专家们,从不同视角讲述学科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变迁。

  60年来,中国人的服饰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包铭新教授说,1957年以前,人们的穿着和发型受前苏联的影响很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草绿色军装、扎上棕色皮带,脚蹬解放鞋。“改革开放后我国有了时装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法国人皮尔·卡丹应邀来到中国,由此打开了中国服装时尚的大门,中国诞生了第一本时尚类杂志《时装》。1984年,东华大学开始招收服装专业本科生,是全国最早建立服装类学科的高校之一,从此中国出现了受过专业教育与培训的服装设计师。

  “穿”越六十年,中国人的服饰变迁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密切相连。座谈会上,管理学院顾庆良教授谈到,“60年来,新中国纺织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艰难维生的民族纺织,跃变为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出口国,目前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48%,贸易总量占全球的29%。”

(来源:解放日报 2009年10月8日  02版:要闻 记者:徐敏 通讯员:邱登梅)
------------------------------------------------------
香港文汇报:昔日神州皆军服 今朝全球崇唐装

   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赋予人们不同的社会角色,它仿若袖珍的戏剧,却演绎着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纵观新中国60年的变迁,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老百姓的穿衣打扮上……著名服装评论家、上海东华大学服装史教授包铭新详细回顾了新中国建立后服饰发展的起起伏伏。 

1949-1957:理想主义旗帜飘扬 代表服饰:列宁装、布拉吉、小脚裤 

   新中国成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一切被赋予理想主义的色彩。这一时期的服饰仍呈现中西泾渭分明的态势。一方面,广大农村和城市下层民众仍维持着最基本的「短褐不完」的着装水平;而沿海城市中刚刚从旧社会殖民地走出的人依然西装革履,一部分追随时尚的年轻人学来了欧美的摇滚作风:「脚蹬火箭鞋、身穿小脚裤」,因为太过新潮,这部分人被称作是「流氓阿飞」,但追求自由的精神让理想主义的旗帜迎风飘扬。 

   除了原始的美化功能之外,当时的中国服装还兼具表达政治意识形态。「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列宁装表明了当时中国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从前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也很受欢迎,成为革命和进步的象征。 

1958-1965:艰苦朴素的灰色岁月 代表服饰:节约领、回力牌球鞋 

   中国人曾在1960至1963年间经历了特大自然灾害,物质极度匮乏使当时的服饰发展受到了很大局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购置一件新衣就如同吃肉一样成了极为奢侈的事情。中苏关系的全面交恶,使曾经风行一时的俄罗斯色彩的列宁装、布拉吉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当时,为了节省布料,上海人发明了一种「节约领」,人们贴身穿一件无领棉毛衫,再将此领戴上,外面看上去好像穿了件上好的衬衫。一个「节约领」只要几角钱,但做工精致,领子「硬邦邦」的,即使系上领带也不会露拙。 

   虽然人们节俭成风,但当时也有奢侈的物品成为人们垂涎的对象。包铭新教授回忆说,当时他穿着一双白色回力牌球鞋,吸引了多少同学的目光,「为了方便清洗,球鞋上还用粉笔涂得『雪雪白』,一脚下去扬起一阵粉笔灰。」想不到,2008年,中国回力鞋成为欧美潮人争相购买的「尖货」。从60年代的10块钱人民币,上涨到让人惊愕的50欧元。 

1966-1977:美学意义的彻底丧失 代表服饰:黄军装、毛主席像章、江青裙 

   伴随着政治上极「左」思潮的愈演愈烈,文革在破坏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摧毁了当时的服饰文化,服饰标准由一般概念上的朴素而走向革命意志下的极端。有人评价这一时期是建国之后中国女性服装的美学意义丧失得最为彻底的一个时期。 

   满眼的蓝绿黄,肥大单一的款式把女性身体的曲线特征掩盖起来。「不爱红妆爱武装」,旗袍、花衣服等旧时代的服装被作为旧文化、旧传统的代表,都在扫除之列。毛主席头像像章成为最流行的饰品,别在衣服、包、帽子上,年轻人以此为傲。 

   1974年,江青亲自设计了一套号称集唐宋元明各朝服饰之大成的「江青裙」作为「国服」。当时大商场开始出售「江青裙」时,有些单位就以穿不穿江青裙作为评定一个人政治态度的标准。不过,行政命令式的推广,最终没有形成实质上的流行。 

1978-1989:中国服饰文化的春天 代表服饰:喇叭裤、蝙蝠衫、皮尔卡丹 

   改革开放唤醒了国人的审美意识,人们对美的追求一发不可收拾,包铭新教授说,中国人当时对时尚的渴求可谓「世界第一」。西方文化的大举进入带来了凌乱与芜杂的意识形态,但也带来了中国服饰文化的春天。第一个服安装计专业、第一个时装表演队、第一件比坚尼泳衣……中国人以极快的速度赶上了世界的潮流。 

   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而国际品牌的进驻让人们接触了更顶尖的时尚,1978年,Pierre Cardin(皮尔卡丹)作为第一个给国人留下时装印象的国际品牌,影响了整个八十年代的中国消费者。 

   同时,电影艺术的发展让人们开始争相模仿明星们的潮流,在《庐山恋》 中,女演员张瑜每换一次场景就换一身衣服,在当时引起广泛议论;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中半人半神的主角所戴的蛤蟆镜、以及裤管大得出奇、臀部包得很紧的喇叭裤均成为街头时尚。 

上世纪90年代:时装渐欲迷人眼 代表服饰:大窟窿牛仔裤、超短裙、各类品牌 

   1990年上半年进行的我国首次城市居民成衣化调查成果初步显示:京、津、沪三大城市居民成衣率已达60%,这表明在80年代,我国已完成了大城市居民衣消费由购买衣料为主体到直接购买成衣为主体的转折。成衣化水平是判断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80年代初,世界发达国家的成衣率在90%左右,而中国仅为20%。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我国大城市居民成衣率上升了40多个百分点。 

   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发布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用奇怪。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 

   超短裙、露脐装、吊带衫、破洞牛仔裤、松糕鞋、哈韩族的掉裆裤……前卫的风格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叫板。各种国际品牌纷沓而至,人们的装意识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为更注重品牌,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皮尔卡丹这个曾经时兴的品牌很快被淹没在时尚的浪潮中。中国本土的服安装计师也开始走上国际舞台,打造自己的品牌。 

新世纪:中国风席卷全球 代表服饰:唐装、旗袍、混搭 

   千禧年的钟声敲响,历经了30年变革的风雨,中国人对时尚的理解更趋于成熟。多元的选择下,年轻人习惯用「混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个人服饰。随英伦、日韩、波西米亚、OL等服饰风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装、汉服也卷土重来,「中国风」站在世界时尚的尖端。 

   在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这种东方韵味十足的唐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来源:香港文汇报 2009年9月30日 记者:朱姝哲 通讯员:段然)

撰写:解放日报、香港文汇报记者  信息员:邱登梅  编辑:邱登梅

摄影: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