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2018时尚周 | “‘WhiteⅡ’—中国设计”诠释中国文化
服装“软雕塑”彰显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8-04-26发布部门:宣传部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剪刀在手中翻飞,白色的布料眨眼间被裁剪成形状不一的布片,飞针走线之后,一件件精美的服装呈现在人们眼前。4月24日,2018“VGRASS·东华杯”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服装立体裁剪设计大赛在东华大学拉开序幕,经过现场操作和公开讲堂两个环节,25日,36所院校的38组参赛作品走上环东华时尚周秀场进行动态展示,接受评委和观众检阅。副校长刘春红出席动态展示比赛并为金奖获得者颁奖,大赛合作企业代表、社会媒体及师生代表与会。我校大三学生薛惠心捧回立裁设计银奖和立裁技术铜奖两座奖杯。

立体裁剪是一种模拟人体穿着状态的裁剪方法,相较于服装效果图的天马行空,立体裁剪更强调以人体为中心,将布料披挂在人体模型上进行裁剪与设计,更加直观地感知成衣的穿着形态、特征及松量等,是业界公认的最简便及最直接的观察人体体型与服装构成关系的裁剪方法。在操作过程中,设计师可以边设计、边裁剪、边改进,随时观察效果、随时纠正问题,对人体曲线的掌握更加准确,缝制出来的衣服也更贴体美观,故此立体裁剪素有“软雕塑”之称,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特性。

本届比赛主题为“‘WhiteⅡ’—中国设计”,在传承上届大赛主题“White”的同时,着重提出了“中国设计”的概念。参赛作品不限服装及面料品类,仅限定全白色系呈现。大赛强调设计中对于中国文化精髓的挖掘,引导学生专注于服装本身,希望选手们以全白的形式,除去“中国红”“中国图案”等固有“中国元素”刻板印象,用作品诠中国之美,裁中国之衣,彰显文化自信。大赛获奖作品、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大三学生薛慧心的《盛唐》将唐代选做其“中国设计”的突破点,作品中提取诸多唐代服饰文化元素,将唐俑中的圆润廓形、齐胸襦裙中的胸部造型线等融入整体设计。薛慧心说,对于现代服装来说这些元素虽不常见,却仍然实用和有趣。《盛唐》选用多种富有肌理感的白色面料营造丰满的质感,采用简单的重叠方式进行装饰,层层叠叠布料的扭转,含蓄而灵动,赋予作品包容性。

大赛组织者之一、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咏梅告诉记者,立体裁剪讲究艺术与技术的双重融合,本届比赛不仅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搭建平台,更注重引导学生挖掘中国精神更深层次的内涵,设计不仅仅只是表面的符号,更是一种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通过立裁的手法,完成更加贴合人体的设计,表达“服装源于生活,给予舒适,脱离束缚”的理念。

“VGRASS·东华杯”中国大学生服装立体裁剪设计大赛的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许多当年的参赛选手已成长为大赛指导老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比赛,通过大赛实现了教育传承,来自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张馨月老师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04年,作为学生的她参加首届中国大学生服装立体裁剪造型设计大赛并获得金奖,2008年起,作为指导教师的她先后四次带着自己的学生站在了该项比赛的领奖台上。今年张老师更将以“全局·交融”为题,在本届立裁公开讲堂上,为大家带来“关于服装立体造型全局观和艺术与技术交融性”专题讲座。

作为全国最早把立体裁剪纳入专业课程教育的高校之一,东华大学编写出版的《服装立体裁剪》教材入选为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全国许多本科院校开展专业化的立体裁剪课程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华大学的立体裁剪课程已经从当初的单门课程发展成现在包括本科必修、选修以及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在内的体系化课程。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大二学生肖潇本学期正在修读立体裁剪课程,虽然还没有完全结课,他也有很多学习心得:“相较于平面裁剪,立裁能更加直观反应面料在人体上的状态,这样做出的衣服不再是传统的经验沿袭,而是综合考虑到了受重力和人体各部分支撑力的影响,通过对立体裁剪的系统学习,我不仅基本功更扎实了,在设计上也敢于尝试更多的新造型,希望明年我也能够站在中国大学生服装立体裁剪设计大赛的秀场上。”

视频: 摄影:王宇 撰写:李盈颉 信息员:李盈颉 编辑: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