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肿瘤治疗的环境响应复合微球

发布时间:2020-01-07发布部门: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主题:用于肿瘤治疗的环境响应复合微球

主讲人:杨武利

时间:2020-01-09 16:00:00

地点:松江校区三号学院楼4091室

组织单位: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报告人简介:

杨武利,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分别于1995年、1998年、2001年获复旦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留校任讲师,2003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任博士生导师,2010年晋升教授。2005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和2010年度“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2012年度上海市“曙光学者”。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度)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度)。

主要从事胶体与聚合物微球的研究:乳液聚合;环境响应复合微球;生物医用纳米粒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上海市人才计划课题及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至今已在Adv. Mater.、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80余篇,SCI引用8300余次,H指数51;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7项;现任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期刊编委。

报告内容简介:

环境响应纳米粒子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可随外界特定的刺激发生变化,可望实现药物在特定的场所、时间定量释放。近来,我们发展出制备可降解聚合物微球的新策略,应用环境响应微球,实现了细胞内GSH浓度的测量,实现了载药复合微球在各种响应环境下的可控药物释放。在光热治疗方面,也取得了系列进展:发现许多常见的材料(Fe3O4纳米粒子、墨鱼汁、中国传统墨水)均可用做光热材料;研究表明红细胞膜包衣显著提高了复合微球在体内的长循环能力,使复合微球能有效地在肿瘤部位富集,从而显著提升其光热治疗效果。在气体治疗方面,我们获得了近红外光响应的NO纳米发生器,逆转了肿瘤的多药耐药性;发现CO诱导产生的铁死亡可增强阿霉素的化疗效果,提高了纳米药物的治疗效果。

摄影:
编辑:王宇
信息员:曾铮
撰写:曾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