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文化自信与非遗保护:基于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柯玲教授主讲《锦绣中国》

发布时间:2020-12-13发布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为文化自信?何为非遗?非遗保护有哪几个阶段?非遗保护和文化自信之间有何种关系?12月10日晚,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艺术理论部柯玲教授主讲《锦绣中国》课程,为同学们讲述文化自信与非遗保护相关知识。

 

柯玲教授从“贵州之美”“贵州之谦”“学员之变”三个方面讲述了她的“贵州印象”。而这种“贵州印象”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之一。柯玲教授指出,文化自信,是立世之本;是一个国家、政党或民族对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是中国自信的重要构成,也是人际交往和国际交流的立足要素和底气。

文化自信包含了文化自珍、文化自知、文化自立、文化自强四个层次。文化自珍主要是指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珍惜和爱护意识,它是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础。文化自知是指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或相应文化圈的文化事象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它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立意味着文化特色或文化个性已经形成,在民族文化之林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力量,已有立足之地,它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文化自强是指文化有了勃发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可以通过自身的革新、融合、生发,不断激发出新的文化活力,它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柯教授表示,我们可以通过“非遗保护”实现与“文化自信”的良性互动。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柯教授指出,我们要在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四个阶段中共同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谈及非遗保护和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时,柯教授指出:文化自珍意识是非遗保护的初始动机;文化自知程度是非遗传承的品质保证;文化自立定力是非遗创新的核心依据;文化自强能力是非遗发展的恒久动力。文化自信和非遗保护之间是一个循环系统,足够的文化自信会大大促进非遗保护,而成功的非遗保护又会大大提升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和非遗保护都需要用“心”而为。相互联动,用心呵护,勤心作为,方能实现民族文化健康有力的发展。

 

 

 

 



视频: 摄影:罗海旗 撰写:方燕 信息员:曹小玲 编辑: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