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奋勇争先 | 擦亮优秀共产党员这张闪亮的名片

发布时间:2021-07-05发布部门: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

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科研报国的最前沿践行初心使命,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东华大学这片奋进的土壤上,他们用坚定的党性在不同岗位上书写了同样的精彩,让优秀共产党员这张闪亮的名片熠熠生辉。让我们一起走近优秀共产党员代表,聆听他们的故事。

为纺织强国奋斗一生

改革开放前,在棉粮争田的背景下,他纺出中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急国家之所需,生产第一根国产降落伞用锦纶;瞄准国际前沿,开展中国高性能纤维的研究,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改革开放后,他致力于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制我国自主熔融纺丝核心装备技术和工艺,致力于芳纶、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研究;研制中国自主的涤纶长丝高速纺工艺装备,推动了涤纶生产装备的国产化,为解决国人穿衣难发挥了显著作用。

进入新世纪,他继续为纺织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建言献策、培育英才,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就是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原一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2021年被追授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郁铭芳(右一)在扫描电镜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

郁铭芳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从1958年参与研制并纺出我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到1960年第一根国产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从1970年代以来组织领导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研制,到1980年代主持“丙纶喷丝直接成布”项目,再到1990年代主持上海重大项目“年产7万吨聚酯项目”一次投产成功等,60多年来,郁铭芳同志用一个个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人穿衣问题和国防战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他坚持立德树人,年过古稀仍为本科生授课,并捐资钱宝钧教育基金,勉励同学们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纺织强国而读书,为我国化学纤维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纺粘法非织造布“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等20余个奖项,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纺织工业部“先进工作者”、上海纺织工业局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他在教育战线上怀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忠实履行了一位教师的天职;他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管理岗位上,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纺织强国建设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践行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国家急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车间就是我们的办公室、实验室” “不能遇到一点‘硬骨头’就打退堂鼓,国家急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东华大学有这样一位教授,他攻坚克难,敢为科研创新“领头雁”,关注国际前沿动态、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瓶颈,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坚守立德树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他就是2021年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孙以泽教授。

孙以泽教授长期致力于纺织装备与控制的科研与教学,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委及企业项目5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他从教31年,累计培养博士26名、硕士98人,大多数已在高端纺织装备成为兼具理论底蕴与实践能力的行业骨干。

 孙以泽(右一)为团队开项目交流会

“项目组就是年轻教师和学生锻炼和成长的平台。” 一个项目历练一支团队,孙以泽教授说,“要保持国内高性能纤维编织装备开拓者的位置,必须持之以恒、潜心钻研,不断创新。”就是靠着这股子韧劲儿,孙以泽教授带领团队磨砺七年,成功了一个项目,促进了一个行业,培养了一支以80后年轻人为骨干的有战斗力、有创造力、有执行力的“特种部队”。团队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2010年获批上海市教委“产业用纺织装备技术”服务团队,2012年获批教育部“纺织装备技术与系统”创新团队,2016年获批教育部“纺织装备技术与系统”优秀创新团队,这是国内纺织装备领域唯一的教育部创新团队,2019年获评上海市“教育先锋号”。

孙以泽教授带领着他们的“科研特种部队”,始终以科技创新和解决国家急需为己任,为我国纺织工业创建了编织、机织和针织装备及产品的民族品牌,推动了纺织行业科技进步。

 当好老师,与课题组师生共同进步

“虽然国外的科研条件较成熟,但作为一名中国人,在祖国大地上做科研更有成就感!”作为一名“85后”的优秀党员,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储玲玲青春靓丽的外表下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民族心。这位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走出来的女博士,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后毅然决定回国发展。

入职东华大学后,储玲玲因地制宜选定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迅速组建团队并全力推进工作,在绿色催化合成领域积淀的创新成果开始得到国内外同行瞩目,产生着国际影响。今年,储玲玲获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我得对我的学生们负责。”储玲玲来到东华大学以后带教了8名博士和9名硕士。储玲玲说,见学生时她会首先申明“在我这里做科研不会轻松”。

 储玲玲(中)指导学生开展科研

严谨是科学研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品质。储玲玲的博士生杨骏说,储老师总是强调实验的严谨性,实验结果要组里同学们能重复的出来。她会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建设“博士+硕士”互帮互助的科研模式。在储玲玲的言传身教下,学生常常是早上8点半来晚上10点半回,吃饭的时候也不忘讨论实验,实验操作更是从“茫然无措”到“有模有样”,再到“一板一眼”。课题组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师生们更在跟随储玲玲“泡”实验室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快速成长。

自2018年起,她带教的课题组成员陆续在《美国化学会志》、《自然通讯》等刊发论文或封面文章,指导的青年研究员朱圣卿入选2019年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并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支持,指导的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储玲玲还主动承担研究生必修课程《高等有机化学》及中心教改探索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在尝试将课程向国际化发展。

工作四年来,储玲玲在学术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表现了突出的潜力和成效,已先后获评东华大学师德建设标兵、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机关党工委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奖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作为学者,她在科研道路上从未停歇;作为老师,她带领师生们共同进步。

视频: 摄影: 撰写:根据各相关二级单位党组织资料综合整理 朱一超 信息员:朱一超 编辑:吴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