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新民晚报:上海创新“大思政课”,加强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和实践环节建设 聆听中国故事,有感、有得、有幸福

发布时间:2024-03-19发布部门:宣传部

5年来,上海大中小学同心、同力、同步创新“大思政课”,着力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系统开发、着重加强“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着重加强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既会读“有字之书”,又会读“无字之书”,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东华大学师生为中小学生上“红色文化”主题思政课受访者供图

强课程 讲好系列中国故事

从脑机接口到Sora人工智能(AI)文生视频大模型,再到人工智能革命,“在这个跃变时期,我们要有高度的敏感和预见性”。3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光电研究院院长、红外物理学家褚君浩,为3700名复旦本科生首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题目是《在科技探索中成长》。复旦设计这门思政大课的目的是围绕学生立德成才的规律,汇聚配置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点燃年轻人学习探究、奋斗成才的内心不灭之火。2023级经济学院郁飞扬说:“从褚院士的笔记、日记中,我了解到一代大家的成长步履,也感受到‘热爱科学的男神’褚院士,是如何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所需紧密结合、同频共振的。”

“‘中国系列’课程已是2.0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顾晓英教授介绍,上海大学将思政选修课从综合素养课程库中“脱胎”出来,建设专门模块,要求从2021级学生起必须选修该模块中的一门。近年来,上海大学开发“创新中国”课、对接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开发“创业人生”课、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开发“时代音画”课……上大社会学院学生王婕说:“通过学习‘中国系列’课程,我真切感到中国梦并不遥远。每次聆听一则又一则中国故事,都有感、有得、有幸福。”

世外中学综合文科教研组组长刘凯旋发现,一些初中生并没有明确的个人规划。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主题,恰恰是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到世界逐层递进展开。在刘凯旋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老师要做的是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场景,让他们在体验和实践中,对纸面上的概念有更真切的理解。九年级第三单元围绕人口问题展开,同学们不仅发现学校周边社区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还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社区食堂如何提高菜品质量?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还有哪些难点?……老师们结合道法课和“家门口的小确幸”拓展课,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并将问卷结果反馈给管理者,希望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刘老师说:“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孩子们渐渐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员。”

【概况】

2019年秋,上海以15家示范马院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到2022年秋实现全市高校本专科生全覆盖开设。上海逐步开设“新思想概论”课等实践课,形成“圈层式”的课程体系,还推动“中国系列”课程向中小学延伸,16个区全覆盖开设课程,培育100门中小幼“中国系列”课程,形成“一区一特色”。

强师资 名师形成群雁效应

让大先生讲“大思政课”,上海交通大学聘请扎根一线的院士、科学家、基层党员代表等担任兼职导师,构建思政课大师资库。“听党代表讲党课”等系列课程,激发青年学生成才报国的热情。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刘功申教授、药学院副院长钱峰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所长,深度讲授国家战略的意义和实施路径,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近五年里,华东师范大学在创建培育两批21个校级“立德树人教师团队”,团队建设经验入选2022年全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通过打造孟宪承等知名学者学术成就陈列馆,出版《师魂》《文脉》等系列丛书,学校不断激励、带动教师自觉担当为人为师为学的使命。

曹杨二中是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华东师大-普陀区)基地校。在推进一体化建设上,学校从“联”上下功夫:从单一学段学科建设向跨学段学科高地转变,从教师队伍自主培养到优质师资跨学段辐射转变,从学校系统内循环向区域社会发展双循环转变。华东师大马院教授担任学科建设校外导师,学校思政课教研组长当起了华东师大兼职导师。曹杨二中也成为华东师大马院学生的实习基地,将高校的专业理论优势与普教的生动教学实践互联。此外,曹杨二中还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选派思政课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上海市“青教赛”思政课特等奖教师赴初中学段任教,建立初高中教学“备—讲—听—评—研”机制。

【概况】

五年来,上海积极建设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发挥专家大家传帮带作用,打造上海思政课教师的“名师孵化器”“青椒蓄水池”。目前,在复旦大学李冉工作室、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工作室、华东师范大学王建新工作室三个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领衔下,上海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形成了雁群效应。在普教系统,本市以骨干教师培训为抓手,撬动整个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培养了一批以华东师大一附中陈明青为代表的思政课名师。

强实践 走出书斋走向社会

带领青年学生走出书斋,夯实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环节,在社会大课堂里上好“大思政课”,正成为上海各级各类学校的自觉追求。

在职业体验中强化思政的力量,这是华东师大四附中在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新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该校整合社会资源,设立了60余家职业体验基地,开发了250余个劳动体验岗位。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七年级学生开展3到5天的浸润式职业体验,在职业探索中遇见未来的自己。进入律师助理岗位体验的学生,也跟大律师一样埋首卷宗钻研案情;参加城市体验游戏设计的学生感叹:“原来打游戏和做游戏完全不一样啊。”在儿童医院体验的学生说,长大后也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职业体验中提升了对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光荣的认识。

日前,卢湾高级中学入选教育部评选的首批184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最近,结合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词“新质生产力”和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特色,高二年级师生在新建的“数智学谷”内,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各小组分享的观点则来自前不久赴企事业单位的研学之旅。男生林灏宇坦言,在没有参观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前,从来没有想到像钢铁这样的重工业也可以如此环保,对废渣实现99%的再利用,而且,机器人的大量使用,也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虽然我学的是文科,但是创新是不分科的。”林灏宇说,人文精神能让机器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所用。

【概况】

五年来,上海各大中小学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时融入教育教学,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遴选建设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4个、重点试验区5个、重点试验高校10所,14家单位入选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2年,上海入选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来源:新民晚报时间:2024-03-18 作者:记者 王蔚 陆梓华 张炯强 马丹 易蓉)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王宇 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