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干部师生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胜利召开反响热烈

发布时间:2025-09-03发布部门:宣传部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我校干部师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积极收看阅兵式,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反响热烈。

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人民武装部部长秦泽峰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式场面宏大,震撼人心,参阅部队的装备、体制、面貌让人眼前一亮,充分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定向领航下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阅兵式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定位和重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追求和维护和平的决心,表达了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铿锵有力的讲话振奋了军心,鼓舞了民心。身处教育战线,我们在倍感荣耀的同时,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抗战历史和精神融入学生思政的育人全过程,用伟大抗战精神滋养“强国一代”,持续推动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共同发展,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动“奋进东华”建设再上新台阶。

团委书记柴煜说,今天观看了九三胜利日阅兵盛典,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当整齐划一的方阵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当先进的武器装备一一亮相,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日益强大。这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是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钻研,是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成果。阅兵不仅是对国家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对历史的铭记与致敬。我们应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对于青年学生而言,这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作为共青团干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国家级青年人才、纺织学院教授黄晨说,我怀着激动和自豪的心情收看了今天的阅兵式。这场庄严盛典既是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先烈的缅怀,也是对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的一次精神洗礼和力量鼓舞。整齐划一的部队方阵、承载光辉的战旗方队、威武先进的装备方队,无不彰显了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让每个观看阅兵的中华儿女都热血沸腾。作为高校教师,我深受阅兵式所展现的强大国力和军力的鼓舞。此次展示的先进兵器装备,反映出我国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这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也将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在科研攻关中的探索创新,还是在课堂教学中传道受业与培根铸魂,尽全力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并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发展大局紧密结合。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盛晓伟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鲜明表达了要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捍卫历史真相、维护国际正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阅兵式充分展现了国力军力,鼓舞了军心民心,既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也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决心、有能力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我们要努力将育人和科研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为国家国防工业和高端装备行业培养能承担重任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勇于挑战航空航天、高端工业母机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有组织科研,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党支部书记陈红说,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我深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是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阅兵方阵整齐划一、步伐铿锵、装备精良,人民军队以铁纪彰显强国强军,令人心潮澎湃、倍感自豪。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兼党支部书记,我将坚定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努力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教学中精心培育高质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为祖国的绿水青山事业储备力量;科研中全力攻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难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带领支部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党员教师投身教育强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教师张燕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本次阅兵庆典庄严隆重,利剑长空荡气回肠,国家仪式传递的是和平的声音与发展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抗战的胜利不仅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教育强国奋进正当时,思政引领力为首要之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教师,我深感光荣与振奋,将扎根中华历史、扎根中国大地,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开掘抗战胜利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厚重国家记忆与丰富思想宝库,创新有机融入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让青年学子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二战史观、党史观、历史观,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基因“密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新思想新变革中成就时代英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教师李天星说,在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和战略智慧,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战胜穷凶极恶的侵略者,铸就永不磨灭的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深切体会到这场阅兵式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它生动展现了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回顾抗战胜利历史,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展望民族复兴未来,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伟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我将坚定不移地站稳思政课讲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教师代表吕列霞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令我心潮澎湃、深感使命在肩。抗战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血肉之躯换来的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历史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关键;伟大抗战精神,是激励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高校新教师,我将第一时间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课堂,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人民武装部专职军事教师王倩倩说,当雄壮的军乐声在天安门广场响起,当铿锵的步伐踏出时代的强音,这场凝聚民族记忆的阅兵盛典,不仅是一次国防力量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堂穿越历史烟云的思政大课。作为一名高校军事课教师,我在这场气势恢宏的盛典中,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感受到了国防教育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时代价值。军事课的思政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而要注重情感共鸣和价值引领。我将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国防观。我将以此次阅兵为契机,在教学中强化科技强军导向,鼓励学生关注国防科技前沿,支持有志学子投身相关领域研究,让军事课成为激发学生爱国报国的重要教育阵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专职辅导员魏冰说,今天,我与辅导员同仁们一起观看盛大阅兵式,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心潮澎湃,国旗升起的时刻不禁热泪盈眶。受阅队伍展现的国家力量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重要论述,深刻启示我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责任。伟大抗战精神是立德树人的宝贵财富,其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正是青年学子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我将着力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日常工作,拓展实践大课堂,铸牢网络微课堂,深挖红色资源,建设实践共同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内涵,深化历史认知,强化情感认同,推动行动践行。我也将自觉融汇抗战精神与教育家精神共同镌刻的价值追求与精神高度,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品格,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沈嘉斌说,气势恢宏的九三阅兵,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澎湃回响。铁甲战车承载的不仅是强军兴国的强大底气,更是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鲜活素材。这也不禁让我深入思考,如何在培根铸魂中让伟大抗战精神直抵人心,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讲透抗战精神的历史逻辑,推动抗战精神与学科育人深度交融,充分匹配德育教学要求;要链接抗战文物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发挥文物资源育人作用,实现价值引领与躬行践履的有机统一;要强化数智赋能,增强教育体验,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学习与传承抗战精神。八十载岁月更迭,但抗战精神历久弥新,我们要让红色文化传承在知行合一的育人实践中生生不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曾璇说,观看此次阅兵仪式,我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强大实力。这场阅兵不仅是对国威军威的盛大展示,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更应深刻体悟抗战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胸怀家国、矢志奋斗的优秀人才,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纺织学院2023级博士生海文清说,当护旗队随阵阵礼炮声迈着坚定步伐走进阅兵场,当全国人民齐唱国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当习近平总书记检阅一排排现代军事装备,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齐声“人民必胜”,我心潮澎湃。习近平总书记“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号召,也正是我们科研工作的精神坐标。作为纺织新材料的科学研究人员,我们始终以服务强国建设为己任,在实验室一次次测试雷达吸波与电磁屏蔽性能,在织机前调整每一缕经纬密度,这些都是我们对历史最真切的回应,对抗战精神最实际的传承。未来,我们将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科研导向,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青年的方式,以纺织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机械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生张学晖说,九三阅兵盛典气势恢宏、震撼人心,不仅展现了祖国的国威军威,更给我带来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各类方阵如同利剑般以势如破竹之势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履坚定、精准铿锵经过检阅区,当无人智能与反无人装备等新型先进军事装备亮相阅兵仪式现场,我看到的不仅是一场阅兵,更是一部浓缩的民族复兴史,是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特别注意到受阅装备中体现的精密制造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这些装备不仅代表了国防实力和军事力量的提升,更是我国“智造”水平飞跃的明证。这场阅兵让我深刻认识到,锚定科技前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们这一代学子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把阅兵所激发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奉献青春的壮国志,在“砥砺攻坚、精益求精”的报国行中,将所学所识转化为创新实践,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生曹聪说,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看着装备精良的受阅部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通过天安门,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革命先烈们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景。作为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我曾是这支光荣队伍的一员,深知“人民军队”这四个字的千钧分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参阅装备中许多新型武器都离不开材料技术的突破,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所学专业与国防建设的紧密联系。从军营到实验室,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报国之志。我将致力于新材料研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把军旅生涯锻造的纪律意识和拼搏精神转化为科研动力,为强国建设贡献材料人的智慧与力量。昔日军旅,护国安宁,今朝研学,铸剑为犁。但无论如何转型,初心不改:若有战,召必回!

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纺织学院2021级本科生刘磊说,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此次盛大阅兵式,深感震撼。当礼炮轰鸣、国旗冉冉升起时,烽火岁月如在眼前。阅兵式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受阅官兵坚定有力的步伐、新型武器装备的威武亮相,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从“小米加步枪”到今天的“钢铁洪流”,我们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凡的和平发展道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场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以青春之我奉献青春之中国,以奋斗之我建设美丽之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自强不息,方能不负先烈、不负时代!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生彭春淋说,80年前,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取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他们的英勇无畏和牺牲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作为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责任与担当的含义。我将自觉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与军队优良作风,在学习科研中,努力钻研专业领域知识,力争创新突破;在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工作中,积极发挥桥梁纽带和先锋模范作用,凝聚退役同学力量,服务广大同学,传播爱国情怀与国防观念。我们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人文学院2025级新生俞珂颖说,铁流滚滚,战机轰鸣。当现代化人民军队的雄姿展现在眼前,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自豪在我心中升腾。这不是简单的武力展示,而是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步伐。凝视着官兵们坚毅的面庞和挺拔的身姿,我突然意识到其中许多人与我们年龄相仿。同样的青春,在不同的战场上绽放,他们在沙场淬炼锋芒,我们在学海追寻真理。这种奇妙的共鸣,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珍惜和平、奋发图强不应只是口号,而应成为日常生活的实践。接下来的军训正是一次机会,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

摄影:
编辑:王金辉
信息员:刘远康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