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我校在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比赛中斩获佳绩

发布时间:2021-05-10发布部门:团委

5月9至10日,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上海电力大学举行。我校从143个报名项目中,经过院校两级多轮评选、培育,共输送14件作品参与市赛,经过文本会评、布展问辩、项目答辩等多个环节,最终斩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学校捧得优胜杯。

 (我校在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比赛中捧得优胜杯)

其中纺织学院《抗菌导湿微纳米科技运动面料》研究生项目荣获特等奖;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在地性”——以摩梭文化为例的乡村地域文化创新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研究生项目、管理学院《“留不留”——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差异分析》本科生项目、机械学院《多机协同的棉纤维柔性作业云机器人》本科生项目荣获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智能化社会劳动教育的演进理路——基于劳动变迁的视角》研究生项目、材料学院《高阻燃高隔热聚酰亚胺消防服的设计和研发》研究生项目、环境学院《一种高效麻纤维厌氧生物脱胶罐》本科生项目、信息学院《基于SLAM与机器视觉的轮式双足机器人》本科生项目荣获二等奖;人文学院《数字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老年群体与智能自助服务设备使用研究》研究生项目、机械学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窗户的开发》本科生项目、纺织学院《轻质高强扭结结构高性能纤维环带链》本科生项目荣获三等奖。

纺织学院“抗菌导湿微纳米科技运动面料”研究生项目获得上海市特等奖。团队设计一种抗菌导湿微纳米科技运动面料,通过研发新型曲边碟形静电纺丝喷头,开发电离镶嵌纺纱技术,实现跨尺度纤维混纺,大大提高了微纳米纤维的产量。利用微纳米纤维的高比表面积及其与棉纤维的尺度差异形成的跨尺度通道,实现微量高效的抗菌以及卓越地导湿性能,技术水平经认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与安踏、夏津仁和、三阳、江苏联发等知名纺织公司展开合作,已开发系列产品投入市场,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纺织学院“抗菌导湿微纳米科技运动面料”研究生项目获得上海市特等奖)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在地性’——以摩梭文化为例的乡村地域文化创新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上海市一等奖。团队依托设计学专业创新性优势,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由单一产品到社会创新,围绕“在地性”去探究乡村地域文化创新设计方法。提出思维转换、时尚创新、可持续文化生态化服务理论体系。对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地区的摩梭文化进行“人、文化、环境”的关系研究,前往当地实地考察探寻乡村发展的矛盾和机会点,平衡乡村建设中的双方利益,积极的将村民参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的一部分,努力打造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运动,村民也动”的新局面。同时,围绕“摩梭文化”为中心对进行了系列时尚文化创新设计,旨在将中国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连接,通过设计介入的方式让摩梭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呈现新活力,为更多的乡村振兴设计团队提供理论指导,让美好乡村更美好。

(服装学院浦韵等同学的项目《“在地性”——以摩梭文化为例的乡村地域文化创新设计方法研究与实践》)

管理学院的“‘留不留’——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差异分析”项目获得上海市一等奖。团队通过对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详尽分析,得出了我国居留意愿空间分布东西方向U型分布,南北方向上北高南低的结论,作品在与通常认知有出入的同时为流动人口的分析提供了全新的切入角度,能够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及提出流动人口市民化相关政策做出指导建议,从而促进不同地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管理学院姜来等同学的项目《“留不留”——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差异分析》)

机械学院的“多机协同的棉纤维柔性作业云机器人”项目获得上海市一等奖。团队针对智能工厂机器人协同柔性作业的难题,提出了多合一柔性作业末端执行器、气电协同控制算法、云端调度系统,实现了高质高效协同作业。为智能工厂提供了一种多机协同的“云-边”互动解决方案,助力中国智造。

(机械学院蒋佳楠等同学的作品《多机协同的棉纤维柔性作业云机器人》)

(我校师生在市赛决赛现场)

在本届“挑战杯”比赛中,我校坚持育人宗旨,把立德树人融入科技创新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与艺术、体育相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搭建学生科技自立自强舞台的核心理念,建立院、校两级赛制,突出了本届竞赛的学术性、科技性和普遍性。与此同时,在本届“挑战杯”比赛中,我校结合庆祝建党100 周年,建校70周年,激励青年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教育,团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感受红色精神伟力、感受乡村振兴发展。


视频: 摄影:曹广浩 撰写:邵楠 信息员:张也 编辑: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