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学院努力构建服装教育新模式

发布时间:2004-10-19发布部门:校长办公室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组织单位:   
编者按:3月20日,2004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暨“长宁·东华时尚周”隆重开幕了,在东华大学服装教育20年的发展历史中,竟有十年时间与论坛结下不解之缘,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将东华大学的服装学科推向了世界,通过论坛,通过与世界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市场对话,通过寻找并依靠社会资源,学院在校园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今年学校把学科这一内涵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或许服装学院艺术教育模式的新探索能带给我们关于学科发展道路的更多启示。
 
一、创造条件“与世界对话” 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为了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与世界对话”的条件,早在十多年前,东华大学服装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就已经开始。频繁的对外交流活动,广泛多样的合作项目,使学院的服装教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格局,为教师的科研创新开阔了视野,为学生的成材营造了国际化的艺术氛围。

从1995年至今,学院连续十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学术论坛。2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著名时装设计大师、服装界专家、名流纷纷登上东华大学的讲坛,讲述世界前沿的服装艺术;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大师Emanud Ungaro(恩加罗)、Oivier.Lapidus(拉比杜斯)、Denid Triboniyard(崔部亚)、Sonia Rykiel(索尼亚、里基尔)、 Gianfranco Ferre(费雷)Missoni(米索尼)等在东华大学现身说法,与广大教师和学生“亲密接触”;国内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吴海燕、张肇达,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成为学院的客座教授,经常来校演讲;每年数十场来自国际、国内的“时装秀”、“艺术展”……这些活动支撑起一个一流的国际、国内服装艺术交流平台,为东华大学服装教育营造了国际化的艺术氛围。
 
1995年,学院与加拿大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合作,创办“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创立了国际合作培养服装人才的模式;在随后的几年里,学院又先后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成为姐妹学校,互派访问学者,对优秀学生合作培养。 

1998年,学院加入国际服装技术学院基金会,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入选国际服装技术学院基金会的院校。该基金会由英、美、法等12个国家的19所著名服装院校组成,代表了国际服装教育的最高水平。 

2003年,学院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紧密型合作办学正式启动,这也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唯一中外服装学历教育。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在国际服装教育领域确立了自身的地位。2003年3月,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期间,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成功主办了被誉为“服装教育界的小‘APEC’”的国际服装技术学院基金会第五届年会,展示了中华服饰的风采,也展示了上海时尚文化的魅力。

今年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以“高科技与设计源——整合和应用”为主题,与国际服装技术学院基金会携手,在国际化的大平台上,开展“国际服装论坛”和“东华时尚周”系列活动,使“国际服装论坛”的国际性与学术性更上一个新台阶。 

“与世界对话”,营造了一流的艺术氛围,拓宽了学院的办学视野,使学院更新了办学理念,提高了办学水平。1990年,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学院获国际纺织权威组织——英国纺织学会认可,具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直接成为国际纺织学会会员;1998年,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服装与人体工程”学科列为国家 “211工程”“九五”建设项目,2001年获得教育部验收专家组高度评价;2003年,该项目经过教育部评审又进入“211工程”“十五”建设行列。2002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成为全国唯一的服装类国家级重点学科。

二、科研攻关“与社会对话”

 服装学科是一门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作为服装教育的高等学府,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在把教书育人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瞄准国际学科前沿,承担起前瞻性的科技研究工作,努力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承担起为国防服务、为产业服务的重任。

学院与国家总装备部合作,开展功能服装与人体工学研究,成功研制了宇航舱舱内航天服暖体假人,并在“神舟”航天器上使用;目前正在研制宇航舱舱外航天服暖体假人,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计划;

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建立“敦煌服饰文化研究中心”,利用敦煌雕塑和壁画的服饰资料,从服装面料、款式设计、服饰、妆容、人物造型等,重点突破敦煌服饰文化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与中国服装集团公司、长宁区政府合作,筹建“中国服装博物馆”。与瑞典的ETON公司合作,开展服装快速反应系统研究,建立MINI吊挂生产流水线,配置TC2三维人体扫描仪、格柏CAD系统,进行欧亚服装E-TAILOR技术的研究;

与日本华歌尔、中国恒源祥合作,开展中国人体体型研究,通过大样本容量的人体体型数据测量,为建立中国地域性的号型标准奠定基础。

与雅戈尔集团签定校外生产实习、研究基地的协议,与海澜集团合作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共同培养服装高级人才。

学院还与报喜鸟集团、娃哈哈集团、康博集团、杜邦公司、日本东丽公司、江苏AB集团等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完成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培养人才“与市场对话” 
满足社会对服装人才的需求,是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首要目标。为了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服装教育模式,学院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2年,学院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并实行全面学分制,学生在一年的公共课程教育后按志愿分流、按兴趣选课。在专业分流中,学院碰到了难题:各专业设定招收人数与学生自主选择人数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经过专业介绍及沟通后,仍存在不平衡。学院果断决策,实行“专业淘汰”,暂停了一个专业的招生,减少了一个专业的人数,扩大了几个专业的规模,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自主选专业的愿望。专业淘汰机制的实施,对教师产生了极大的震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不被淘汰,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在师资培养方面,学院打破传统观念,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校企科研项目合作,在服装企业兼职,或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因此,学院的专业教师大都富于实践,或是品牌的主设计师,或是品牌经理,或是营销经理。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课堂理论教学带来了详实的案例,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外实习提供了校外基地,教与学进入到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创造条件,保证三、四年级的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人人都有实践机会。目前,国内著名服装企业雅戈尔集团、海澜集团等已成为学校的实习、研究基地。

我国是个纺织服装“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在我国走向纺织服装“强国”的进程中,人才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高等服装教育也因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与世界对话”、与“社会对话”和“与市场对话”的执著追求中,东华大学的服装教育获得了更高的基点和更持久的动力,取得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面向新起点,东华大学服装教育将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走向不断超越的未来之路!

撰写:宣传部;修改:校长办公室(2004年4月)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邱登梅  编辑:

相关阅读

本月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