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华大学在教育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科教党委、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坚持和发扬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努力发展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基地。
1、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企业联合承担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并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2000年至2003年,东华大学与企业联合承担的国家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项目达18项,合作的企业覆盖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山东、广东、安徽、辽宁等省市,学校的研究成果得到产业化推广。如:与上海民光集团合作“九孔纤维及九孔被的开发”、与上海中华一针合作的“蒙泰丝的开发”项目等已成为上海乃至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与上海五化纤、十化纤合作的“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的研究开发”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仪征化纤公司合作的“三维卷曲涤纶短纤维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再如,东华大学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合作开展Lyocell绿色纤维的产业化工作,学校经过近10年的科学研究,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做起,到上海市科委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计委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先后获得7项专利,建成了一条100吨/年规模的中试生产线,项目获200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目前,项目又获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攻关项目的支持,正在实施1000吨/年的产业化工作。该项目的研究和产业化推广对我国绿色环保纤维将生产深远影响。
2、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如;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高性能、差别化纤维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多重变形长丝加工”和 “涤纶细旦短纤维和纺织产品一条龙开发”关键技术,“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无水染整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教育部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上海都市产业服装设计及其加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等研发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经济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行业的技术进步。
3、围绕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创新、研发与产业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服务,充分发挥合作各方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如:东华大学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及海天轻纺集团等共同筹建的“中国流行面料工程研发中心”,该“中心”集纺织品研究设计、中试开发、贸易服务于一体,形成一个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知识型产业集群,逐步发展成为整个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贸易采购中心。项目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项目选择在上海建设实施,将使上海再次成为中国纺织业发展的龙头,对于上海成为国际时尚之都和全球贸易采购中心的发展目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4、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构筑技术创新和孵化创业企业的平台。东华大学科技园依托学校科技、人才优势,以国内外广泛联系为渠道,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平台,成为孵化科技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孵化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推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于2003年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并正式挂牌,已成为上海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5、产学研结合,回报社会,展现上海风采。如:成功主办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纺织学术界、教育界、企业界、科技界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科学家、企业家通过学术交流、技术论坛、产业论坛等活动,共同探讨纺织产业的现代发展途径,为全球纺织科技、教育、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共创美好的未来;连续10年举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服装论坛等等,努力为上海时尚之都的建设添彩。
1、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企业联合承担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并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2000年至2003年,东华大学与企业联合承担的国家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项目达18项,合作的企业覆盖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山东、广东、安徽、辽宁等省市,学校的研究成果得到产业化推广。如:与上海民光集团合作“九孔纤维及九孔被的开发”、与上海中华一针合作的“蒙泰丝的开发”项目等已成为上海乃至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与上海五化纤、十化纤合作的“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的研究开发”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仪征化纤公司合作的“三维卷曲涤纶短纤维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再如,东华大学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合作开展Lyocell绿色纤维的产业化工作,学校经过近10年的科学研究,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做起,到上海市科委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计委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先后获得7项专利,建成了一条100吨/年规模的中试生产线,项目获200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目前,项目又获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攻关项目的支持,正在实施1000吨/年的产业化工作。该项目的研究和产业化推广对我国绿色环保纤维将生产深远影响。
2、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如;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高性能、差别化纤维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多重变形长丝加工”和 “涤纶细旦短纤维和纺织产品一条龙开发”关键技术,“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无水染整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教育部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上海都市产业服装设计及其加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等研发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经济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行业的技术进步。
3、围绕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创新、研发与产业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服务,充分发挥合作各方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如:东华大学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及海天轻纺集团等共同筹建的“中国流行面料工程研发中心”,该“中心”集纺织品研究设计、中试开发、贸易服务于一体,形成一个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知识型产业集群,逐步发展成为整个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贸易采购中心。项目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项目选择在上海建设实施,将使上海再次成为中国纺织业发展的龙头,对于上海成为国际时尚之都和全球贸易采购中心的发展目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4、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构筑技术创新和孵化创业企业的平台。东华大学科技园依托学校科技、人才优势,以国内外广泛联系为渠道,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平台,成为孵化科技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孵化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推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于2003年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并正式挂牌,已成为上海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5、产学研结合,回报社会,展现上海风采。如:成功主办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纺织学术界、教育界、企业界、科技界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科学家、企业家通过学术交流、技术论坛、产业论坛等活动,共同探讨纺织产业的现代发展途径,为全球纺织科技、教育、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共创美好的未来;连续10年举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服装论坛等等,努力为上海时尚之都的建设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