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环境学院“水滴工程”帮困基金工作

发布时间:2004-11-26发布部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组织单位:   
    五年前,“水滴工程”帮困基金正式设立。五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环境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下,“水滴工程”已经成为学院的一项特色工程。

  “水滴工程”帮困基金的最初来源是环境学生自发的废品回收行动义卖所得。随着帮困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帮困对象的不断增多,原有的基金来源已无法维持帮困行动的进一步开展。2004年年初,在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孟红老师的倡议下,在原有水滴工程基金的基础上,学院每一位教工党员捐款100元或以上。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专题讨论了如何资助水滴帮困基金的问题,决定从学院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充实该基金。

   “水滴工程”帮困基金的使用主要是用于贫困学生的突发困难救助,以及学院师生生病住院的慰问补贴。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去关爱学院的每一位成员,使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近一年来,就有5名学生受到这个工程基金的关爱。今年3月份,建环031班新疆籍贫困学生孙锦华,父亲因为癌症治疗两个月无效去世,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她回家处理完后事返校后,学院领导将代表学院一片爱心的400元现金和问候,送到她的手中;六月份和十月份,环工031的吴烨和施国建先后都因为视网膜脱落住院,刚刚手术后,学院总支书记袁孟红老师,总支副书记刘凤强老师及辅导员一同赶到医院带上水果探望他们,并送去代表学院关爱的200元慰问金。生病同学及家长都为学院领导及辅导员的悉心关爱表示感谢。

   “水滴工程”帮困基金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们的关爱,对遇到突发事件或生病的老师也同样体现了一种关心,李静老师是环境学院松江校区03级学生的专职辅导员,暑假八月初突发急诊住院手术,手术一周后出院不久,因为要参加本科生军训工作,不得不提前返校,她带着未痊愈的伤口痛感,毅然投入军训工作。当学院领导知道这个情况后,都纷纷对她表示出极大的关爱,关心,并从帮困基金中又取出慰问金慰问李静老师。

    五年来,环境学院的“水滴工程”帮困基金工作的开展已经得到各方面的认可,该项目被评为2002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并获得上海市团市委“百个基层工作资助项目”的资助,通过这个极富爱心的项目的开展环境学院师生不仅宣传了环保意识,更是把帮困助学的爱心付诸于实际行动。“水滴”意为积滴成水,积水成渊,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老师献出自己的爱心汇聚成爱的海洋去帮助困难同学,我们有理由相信,“水滴工程”帮困基金工程会发挥更大的助人与育人的作用。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刘凤强  编辑:

相关阅读

本月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