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课堂是由求知学校汪老师一手创办的一个爱心项目,为附近小区需要帮助和辅导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帮助他们及时解决自己平时在课堂上没有搞懂的疑问和知识点上的缺漏,使得他们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近几年,爱心课堂走进了东华大学,走进了我们服装学院,正式落户延安西路一教。本学期,爱心课堂作为服装学院党建和党校的实践平台,更是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汪老师是一个退休的老教师,已是耄耋之龄,有着一张圆圆的可亲的脸和一双富有神采的眼睛。在我们还在出黑板报的时候,汪老师就第一个来到了教室,向我们热情地打招呼,并向我们简单地介绍起爱心课堂的发展历程以及学生们的大致情况。她的话语轻松而富有活力,时而流露孩童般的表情,然而我的心却随着她的话语沉寂下来,泛起无比感动。原来,爱心课堂从最初社区活动室到首入东华大学、再到如今相对更为规范化的管理和教育模式的形成,这一段不算远的距离中,包含了这位老人辛劳的奔波忙碌,包含了社区和学校双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更包含了许多颗盛满爱的心。
爱心课堂始于社区活动室,一开始由于活动室布置并不规范,总让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有机可乘”,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后来,活动室布置进行了改善,但始终是不够理想。于是,汪老师便与东华大学取得了联系,双方进行交流商议后达成了一致,将一教的一间教室设为爱心课堂。然而,不分年级的大杂烩式的授课依然如隔靴搔痒,无法满足各个年级学生的个性化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汪老师又与学校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终于在今年实现了三大改进,即在教学地点上有了更规范更标准化的教室;在师资力量上,有了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更敬业的志愿者老师团队;在教学体系上,做到了分年级个性化教学,并更加强调了对英语能力的提高。如此一来,便使得学生们获得了非常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相对规范的教学。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的时候说过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有“三颗心”——奉献之心、平等之心和理解之心。如今,我对陶先生的这一句话、“三颗心”才有了一种真切的体会。爱即是奉献,汪老师以耄耋之龄仍心系学生的教育,仍希望尽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大努力,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好的学习机会,这样的爱是一种大写的爱,这样的奉献是一种真正堪称无私的奉献。而这样盛满了爱的、这样无私奉献着的,却又不只是汪老师一人。记得开学典礼即将开始的时候,学生们陆陆续续地进入教室,而求知学校的老师们像家长一般与孩子们说话,关切地询问最近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毫无距离感,语调和表情甚至有几分童真,这便是平等之心的体现。正是这样走入孩子的世界、把心放在孩子身上,才能真正切身领悟到孩子的想法和需求。而街道与学校愿意无条件地支持这样的爱心项目,这样一个只与爱有关与功利无关的项目,正是以相互理解为基础,构筑于共同的对孩子的爱和对教育的关注。
本学期爱心课堂作为服装学院党建和党校的实践平台,给了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机会,我非常荣幸自己能参与到这样一个爱之链当中,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其实每每提到要向党组织靠近,要从实际行动出发,总是离不开“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这些大词。我们往往口号式地将这些大词放在嘴边,放在思想汇报里,却不曾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当中,又或者,我们并不真正领会这些大词的含义。然而,当我看到汪老师拿出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学生情况记录的时候,我想我知道了真正的无私是什么,真正的无私是浸透在爱当中的,是用一股认真执着的劲头坚定不移地去做一件对他人有助益的事情,不计回报。而于我们,无私就是每一次认真负责的备课,对每一个知识点的透彻讲解,对低年级学生的耐心和循循善诱。把每一件有益学生的小事做到最好,不管在别人看来那有多么微不足道。
开学典礼在一片融洽的氛围中结束,但是这个仪式带给我们的却很多,很绵长,值得我们细细地思索和品味,品味奉献,品味无私,品味一个大写的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