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日都市崛起,感今朝盛世繁荣——周周讲第184讲《文化积淀与上海近世民俗嬗变》举行

发布时间:2012-11-27发布部门:团委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组织单位:   
    11月20日晚,由校团委主办的周周讲第184讲《文化积淀与上海近世民俗嬗变》在延安路校区三教四楼演讲厅举行。主讲人仲富兰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著名学者,民俗学家,他多年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仲富兰教授从千百年前上海的诞生一直谈到近现代上海的发展。通过纵观整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俯察细微之处的衍变,向同学们讲述了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充满波折与奇迹色彩的兴起。


    仲教授从上海得名的原因讲起,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古时的上海濒临东海、河流交错,百姓以捕鱼、制盐、造铁、铸钱为业。后由于经济中心的南移,京杭大运河的凿通,北方的劳动力也随之南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上海的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机。自1008年宋真宗在上海设立“上海务”起,上海逐渐成为纺织贸易重镇。1840年鸦片战争,上海作为对外的通商口岸开埠,随着租界的开辟,一度成为冒险家的乐园。由于对外开放,20世纪上半叶,上海就成为了远东第一经济中心。作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摇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仲教授又就上海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商业精神做了阐释。上海的兴衰与商业贸易息息相关。从运输贸易到商业买卖,再到商品生产者,仲教授从这三方面介绍了商业发展渠道的衍变过程。他说,西方先进理念和技术的进入,也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动力。上海的巨变也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一,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交融了东方与西方、汇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观念上海充分显示了其多元化的特点。其二,理性宽容的文化特点。上海是一个高度移民化的国家,融合的过程以及其商业精神催生了这种理性与宽容。其三,求新求变的渴求。短平快的文化塑成了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也培养了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其四,精明睿智的开放意识。崇洋,吸取国外的先进内涵,为自己所用。不媚外,只为造就思想艺术活跃的自由之地,同时秉承优良传统。
    最后,仲富兰还总结了新老时期上海人的性格品质,通过比较介绍了社会发展对人们的思考、行动、学习及心理品行的影响。在互动环节,大家围绕弄堂文化、上海城市发展等问题与仲富兰进行了交流。通过讲座,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蕴和历史,也在跨越千年的历史沧桑中得到了许多感悟。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

相关阅读

本月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