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不觉倦 默默吐芳华——
记2015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材料学院朱美芳教授

发布时间:2015-09-10发布部门:宣传部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组织单位:   

编者按:近日接有关部门通知,我校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荣获2015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作为一名从教27年的高校教师,朱美芳始终以钱宝钧等学校老一辈教育家高尚的师德师风为榜样,身体力行地弘扬献身科学、培育后学的精神,用学识智慧、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与创新思想,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她,总爱穿一身干练的职业套装,配一条鲜艳的长巾,走到哪儿都是风风火火地手提两个沉沉的拎包,里头放着电脑、书本资料和一件御寒的外套。她,常常在凌晨三两点不知疲倦地给学生回复邮件,因为她不愿把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拖过24小时;无论到国内外哪所学校开学术会议,或去到哪个工厂生产一线,她都会带上研究方向或兴趣点相关的学生,实践是她最看重的培养学生的方式;她经常和学生聊起自己成长的过程,经历的困难与挫折,她说,不仅要培养锻炼学生的智商、情商,还有“逆商”……

她,就是2015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


立身为范,为人师表

朱美芳认为,一位好老师会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在她的求学经历中,孙桐、唐志廉、陈彦模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给了她无数的帮助,学校的老校长,我国化学纤维学科奠基人、高分子纤维科学家、教育家钱宝钧教授的高尚师德师风更是深深感染着她。自1989年走上教师岗位后,她一直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回报社会,用知识智慧和人格力量去影响她的每个学生。在近30年的“教书匠”生涯中,她始终如一,像当年恩师们对待她那样帮助、关心、理解学生,用心培育学生,激发学生对学术的兴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她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了解”,五个“热爱”。“五了解”即“了解国际、了解中国、了解上海、了解学校、了解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并对自己有正确定位,不能坐井观天。“五热爱”即是要“爱国、爱所在城市、爱学校、爱专业、爱家庭”。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她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为己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无论是研究还是教学,她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严苛,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些都深深影响着每个学生。学生们都说,千万不能在朱老师面前马虎,哪怕论文或PPT中的字号不对,她都会犀利地指出。她爱生如子,关心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同学们眼中,朱老师既是一位严师又是一位慈母,她绝不放弃一个学生。有一次,朱美芳发现一个学生上课时无心听讲,她就主动找他谈心,原来这个学生喜欢美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朱美芳耐心开导,要他把本专业学好,同时也鼓励其发展特长,专门帮他买来宣纸和笔,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学服装设计,帮他规划人生道路。后来,这位学生不仅从材料学院顺利毕业,还如愿考取了美院读研,最终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学生们都说,朱老师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学生们敞开着。化工生物学院2015届大四毕业生邱天,回想起大三时想考研的自己,慕名敲开朱美芳老师的办公室门,他依然深刻地记得当时那份紧张。可当他说明来意后,朱老师欣然和他谈起了考研攻略,还教他“厚着脸皮”找师兄要资料,主动请教。这个性格内向的江苏男孩,被这位原以为高大上、难接近的名教授彻底“雷”到了。这个夏天,邱天很快被朱老师课题组的氛围感染,提前留在组里进入了“朝8晚10”的研究生学习模式。他说,朱老师最着急的就是学生不去找她,不说话,有问题和想法自己闷在心里。

和朱老师有着10年师生缘的2015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我校联合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成艳华也有着类似的经历。第一次认识朱老师,是因为2005年学院组织的“科学与人生”讲座,朱老师是主讲人。当时,成艳华被选为学院“优异生”,可提前进入实验室并选择导师。讲座中,她被朱老师从本科入学到后来毕业留校直至工作的经历,被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萌生了想做她学生的想法。不知哪来的勇气,第二天成艳华就找到朱老师的办公室,说想成为她的学生。忐忑不安、生怕被拒绝的艳华,没想到朱老师不仅放下手中的工作和自己交谈,还给她倒了杯茶。直到后来,朱老师谈起这件事时,说自己是被艳华的执着与勇气感动。

朱美芳老师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生活喜好都很了解。她常教导学生“做学问要先做人”,每个人无论学历多高、本领多大,不能忘本,要孝敬父母。如遇博士生结婚生子、学生自己或家里遇到困难,朱老师都会特别照顾。朱老师还主动请缨,申请为本科新生担任“博导班主任”,为本科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答疑解惑,与每位新生谈心。无论多忙,每年都坚持和新生们一起过中秋,吃月饼,为的是让刚入校的孩子们不想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如学生有会议发言或学术演讲,她都会挤出时间,帮学生理顺思路,修改PPT,寻找最有效、最直观、最能让人理解并耳目一新的方式去表述。她经常与学生们讨论实验或工作到深夜,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


以生为本,教研相长

朱美芳老师热爱教学工作,其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研究生专业课,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化纤专业英语、化纤工艺概论、高聚物成型原理、纳米材料、科技预见讲座和新材料导论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指导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以及博士后,承担基础科研和攻关项目。朱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近30年来,她从不应付任何一堂课,不死板教条,而是坚持常讲常新,积极推广与实施研究型本科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索,激发他们的求真精神和创造意识,培养科研素质和团结合作精神。她注重教学改革,以她为第一完成人的教学成果“发挥学科优势,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主讲的课程《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由她主讲的《纳米材料》课成为“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课程。朱美芳老师总是以饱满的精神、灿烂的笑容出现在讲台上,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被感染。她注重教学法研究,创新授课内容和方式,针对主讲课程的不同性质和不同授课对象,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

如讲授专业基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抓住重点,理解难点,在讲述专业抽象理论的同时,列举实际应用的丰富实例作为补充,使得学生在理解课堂内容的同时,还能将理论结合于实践中。并在课后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并结合实际应用的作业,鼓励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总结,写出相对完整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讲授《纳米材料》、《新材料导论》等集中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生课程时,她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把学生分成5-7人一组,再选出团队负责人,每月写一份报告,并以小组模拟课题申请和答辩来考核。将课堂教学、学生Seminar、小组形式团队合作和科研项目模拟申请等学习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同时,“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也是朱美芳老师一贯提倡的理念。她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信息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开展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便于学生掌握最新理论知识体系和方法手段。邀请国内外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最新研究进展,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她认为,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只做科研,忽视人,科研做不好;没有科研,缺乏载体,教育内容空洞,学生教不好。朱老师无论到哪儿参加学术活动都带着学生,让学生在与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中接触前沿;带学生深入车间企业生产第一线,在科研实践中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如何组建团队,如何沟通协调,如何解决问题。朱老师不认同类似“现在学生越来越差”等说法,其认为,如果只是把学生看成课题组的“帮工”,来之就用,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学生来学校是来学习成长的,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做学问做人、全面发展,看的是学生的进步与变化。她总说“学生是第一位的”,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研能力提升了,科研工作自然会上去。


立足创新,因材施教

朱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对悟性高的学生她点到为止,对不是很努力的必须“盯得紧”。她认为,“教书育人”最终要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她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如对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会支持其做设计性、应用性课题;对专业基础好、学术悟性高的,会鼓励其做基础性、开创性课题。朱老师欣赏和肯定学生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同时也会对学生们的不足及时提醒,甚至严厉批评。

她说,师爱,不仅是像爱子女,更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是信任的爱,鼓励的爱。组里的研究生都充分感受到了这份信任、鼓励的爱。博士生王世超说,朱老师给学生开展研究的自由度很大,只要学生有好的想法,能够说服她,朱老师都会支持鼓励学生去做,甚至还会自己出钱来支持学生的研究。

朱美芳经常对学生说:“做科研要有坚固的基础、宽广的视野以及创新的精神,要勇于超越自我,超越导师。”其注重培养学生对从事的研究有浓厚兴趣,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帮助学生突出个性、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受人欢迎的人,能感染他人的人。

博士生成艳华在大四时,材料学院和北大周其凤院士课题组有一个合作项目,内容是将甲壳型液晶纺制成纤维,并考察其相关结构与性质。由于课题的一部分是有机合成,而这部分课题组当时恰没有研究条件。于是朱美芳联系北京大学推荐她和另一位师兄去进行专题学习。就是这个契机,成艳华在北大学习了三年,并完成了硕士毕业课题。朱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一直是要多走出去,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在成艳华研二时,朱老师又主动关心她,是否想要出国联合培养。勤奋的艳华在老师的鼓励下,申请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了两年。

这位有着本硕博理工结合教育背景的姑娘,在东华学习的是材料加工方法,在北大研究学习的重点是高分子化学合成及其结构表征,而在美国则是侧重学习新的材料制备方法。她说,朱老师给我机会在这三所学校学习,这些经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老师对我的培养就是“理工结合,中西合璧,全面发展”。她一直对每个学生的培养都量身定制、尽量创造多的机会。成艳华说,尽管每一次转变和机遇都蕴藏着很多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是现在回头想来,自己最大的成长和收获就是不会再害怕面对任何新的环境、新的研究项目。三所学校、不同学科背景的历练,使她拥有一颗在学术研究上无比勇敢的心。

在科研道路上,成艳华觉得朱老师除了教她如何解决问题,启发对科学问题的想法外,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多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记得到底有多少次,朱老师总是通宵达旦地准备讲课课件或学术会议的PPT,经常在路途中处理邮件或是看文献材料,把时间充分利用,学生们私下评价她是个“女超人”。她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宗旨是尽量完美,经常和学生们说的话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就把它做好”。她让学生们记住所有自己完成的事,都是带有自己的标签的,是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她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诠释了这些道理。对很多学生而言,朱老师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学术导师”,更是“人生导师”。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兴趣,她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把科学的奇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根本动力,学生不知不觉中逐步体会到研究的乐趣。朱老师会鼓励每年9月新入学的研究生7月就提前到课题组培训,了解熟悉课题组情况,开始课题前期工作并梳理研究思路,尝试提出独到见解,开展独立研究。学生往往从项目开题到结题,会完成整个过程的训练,除了正常上课外,几乎一切课余时间都要在实验室度过。正是这种严格要求和给予实战训练的机会,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而在培养过程中,她总是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诲人不倦,不但以广博、宽厚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更以崇高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她还倡导学生读学术原著,几个人组成一个读书会,让学生分别做陈述,先由博士生带头做,后来硕士生、本科生都不甘落后,主动要求做陈述。月报告和读书体会相结合,同学们都十分喜欢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她还尽力为学生创造机会锻炼,鼓励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争取发言机会,安排外国教授和学生交谈,要求学生看英文文献。在科研项目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建议、发明创造、大胆创新,其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为人处事能力都非常强,大多以优秀的学术成绩和综合能力走上工作岗位。

在采访时,她的学生动情地说,“如果要再给我一次机会重新选择导师,我还是会选择朱老师……”。朱美芳老师把她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废寝忘食,孜孜以求,把她的信念、学识和师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她充满活力,不知疲倦,不怕挫折,用她的精神和人格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视频:   摄影: 撰写:孙庆华 邱登梅  信息员:孙庆华  编辑:

相关阅读

本月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