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六月份是高校毕业季,一批批学子即将踏入新的旅途,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本科毕业生蒋胜敏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从初识旗袍投身学习,到传承发扬创立东华旗袍研习社,负责“旗袍进校园”项目,再到依托海派时尚服饰文化自主创业,将一股新的时尚力量注入旗袍,她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坚持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蒋胜敏着旗袍照)
初识:与海派旗袍结缘
蒋胜敏对旗袍最初的想象来源于戴望舒的《雨巷》,一个丁香般的女子,身着一袭淡雅旗袍,撑着油纸伞,走在悠长的雨巷,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珍藏了许多旗袍文物,每一件都精美绝伦,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东方美的韵味。蒋胜敏在考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之后,经常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从此对旗袍更加喜爱,她说:“这是美的熏陶。”
热爱传统文化的蒋胜敏,曾在大二的暑假参加了一期国学夏令营,并在夏令营中结识了一位有三十多年旗袍从业经验的虞月华老师。这位老师是福建人,此后,蒋胜敏克服地域不便的诸多困难,多次去福建跟随虞月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关于旗袍工艺的种种问题。“我非常感谢这位老师,她帮助我亲手做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件旗袍,这种喜悦是难以言表的。”蒋胜敏说。
对于蒋胜敏来说,旗袍像给予了她新的生命,旗袍已不仅仅只是一件衣服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审美。旗袍是最适合东方人的,立领,使脖子显得更为修长,增加女性的优雅和秀挺,相较于西方人来说,东方人的骨架和线条是更为柔和纤细的,旗袍曲线的版型也十分符合国人的身形,使人亭亭玉立,别有韵致。在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旗袍之后,蒋胜敏希望将旗袍的美传递给他人,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旗袍,喜欢上旗袍。
传承:将旗袍文化带进校园
学习完回到校园以后,蒋胜敏就有了创立旗袍社的想法,“我们是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怎么能没有旗袍社呢?”蒋胜敏说,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学院杨子田副教授的鼓励。在一批旗袍同好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蒋胜敏于2016年9月份成立了东华旗袍研习社,聚集吸引了一批同学。旗袍社成立之后,第一个活动就是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策划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期间,旗袍受到了国际友人的追捧,旗袍的试穿环节现场也十分火热。除此之外,旗袍社举办的盘扣制作、旗袍制作活动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除了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还有管理学院的不少同学也都对旗袍社感兴趣。“旗袍社是大家的。”社长蒋胜敏说。
除了创立旗袍社,蒋胜敏还负责了一个“旗袍进校园”的项目,旨在让更多的高校学生认识旗袍,喜欢旗袍。新旗袍设计工作室梨槿居的公司负责人也是东华大学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支持蒋胜敏的这个项目,为“旗袍进校园”提供服装支持。经过蒋胜敏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与运作,目前已在上海、湖南、福建、河南等多个高校开展校园项目,寻找高校中的最美旗袍代言人,同学们穿着旗袍在图书馆看书、食堂吃饭、操场散步,将旗袍带入生活当中。“我觉得做这件事很有热情,很开心,挺有意义的。”蒋胜敏的团队成员如是说。
(蒋胜敏创业团队教授学弟妹旗袍服饰设计制作技艺)
创业:成为旗袍设计新锐力量
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要做出自己的毕业设计,在灯光、音乐和T台中呈现出来。今年,毕业生蒋胜敏的设计《我不介意荆棘》灵感来自于同名诗歌,在造型上,她将旗袍作为设计的重点,正如蒋胜敏所说,旗袍本身就如同一首诗歌,别有韵致,令人回味无穷,以旗袍作为载体表现诗歌元素,再合适不过。
毕业后,蒋胜敏决定创业,将自己热爱的事情真正做成事业。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其毕业导师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雁的大力支持,有了导师的支持和帮助,蒋胜敏开始潜心研究和开发产品。“我们要做文化、创意、艺术相结合的作品,”蒋胜敏说,“首先要自己觉得好玩,这样才有激情和动力。”把童趣引入旗袍设计,是目前蒋胜敏及其团队设计和研发的重点,她以孩童的涂鸦作为设计的灵感点,为旗袍专门开发原创的、充满童真趣味的面料。蒋胜敏认为,孩童的心是最为纯真的,他们的作品是具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把他们的涂鸦进行再设计,运用到旗袍上去,将是非常独特、有趣,也是十分时尚。目前,蒋胜敏的创业团队以孩童的涂鸦为灵感,已经研发了一批文创产品:丝巾、笔记本、马克杯、靠枕、笔袋、文化衫……“看到产品出来,我们整个团队都十分兴奋,觉得文创就是我们想要做的事,也不觉得辛苦了。”
据蒋胜敏称,目前公司业务主要包括文创产品、文创课程、个性化定制三个方面,文创产品的一大重点就是涂鸦旗袍。文创课程主要是让大家体验和参与文创,将自己的涂鸦做成一块小花布,再亲手把它变成杯垫、包包,甚至是一件旗袍。如果客户没有时间制作,也可以把作品提供给他们,专业的团队会根据客户要求将它完成。“我们不求完美,只求卓越,”蒋胜敏说,“我们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2016年,蒋胜敏获施华洛世奇水晶创意大赛优胜奖,2015年,获东华大学社会工作优秀奖,2014年,获“校园文化新人”荣誉称号……面对未来,蒋胜敏很坚定,“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不管结果如何,这段经历就已经十分宝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