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周琪,材料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博士期间师从材料学院朱美芳教授与陈志钢教授,主要从事多功能杂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肿瘤的应用研究。外表文静纤弱的她,在博士期间交出了令人称羡的科研成绩单:共发表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的高水平、高影响因子(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论文3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编写书籍章节2章。现在的她即将在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开展生物纳米方向博士后研究工作。
(孟周琪同学在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兴趣是最强动力
博士期间科研成绩十分突出的孟周琪,完全能凭借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寻得一个光鲜的职位,但她并没有急于就业,而是一门心思瞄准博士后,选择继续深造。毕业前,孟周琪先后拿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内外几所大学的博士后offer,在综合考虑平台实验条件、研究方向匹配性等因素后,她最终选择了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
导师陈志钢教授说,“孟周琪是一个在科研上有天赋的学生。”孟周琪觉得,做科研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比较自由。她说,之所以毕业选择继续做博士后,主要还是源于自己对科研一直不变的喜爱。
据了解,光热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具有高效、微创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但单一的光热治疗也存在不足。为此,孟周琪攻读博士期间,在朱美芳、陈志钢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和研究团队共同努力,合成了具有高效光热转换性能的智能载药杂化纳米微胶囊、多功能杂化靶向纳米颗粒等多种材料,深入探索该类材料在肿瘤细胞光热/药物联合治疗,以及在肿瘤的多模式成像与靶向光热治疗中的作用。课题组还积极联合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王慧萍医生将其用于动物癌症治疗,取得重要突破,有效实现了肿瘤一体化个性诊疗。
相关成果以“NIR-laser-switchedIn Vivo Smart Nanocapsules for Synergic Photothermal- and Chemotherapy ofTumors”为题,发表于2016年1月13日出版的《先进材料》(Adv. Mater. 2016, 28,245)上,并被选作该杂志当期内封面论文(Inside Front Cover)。孟周琪和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韦芳医生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先进材料》为材料学科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之一,其最新影响因子为17.493。
(Adv.Mater.当期内封面,展示近红外激光照射下智能纳米胶囊通过光热/化学联合效应杀死癌细胞的过程。)
成功背后的付出
导师朱美芳教授说,孟周琪是“自我加压型”学生,非常勤奋刻苦努力,不知她身上是哪儿来的这股子韧劲。朱老师说,“作为老师,我更多的是要关心小孟的身体,让她注意劳逸结合,而不需要提醒其努力,这样勤勉的学生十分难得。”面对学科交叉、校内跨课题组、校外单位合作开展的高难度课题,孟周琪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善于团结合作、善解人意的优秀品质。她还特别善于提炼总结,能给老师很好的很明确的建议,这是一般学生难以做到的。
当谈及在研究生阶段做科研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时,孟周琪说,在她看来有三种品质必不可少。
一是踏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科研的过程是枯燥的,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篇文献分析,认认真真地落实每一个试验细节,才能不断积累科研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二是细致。黑者须当黑似漆,仔细看来无别色,不论是工科、理科还是文科的研究中,都需要从大量纷繁的现象中分析其本质,从而获得精准的数据。因此,需要我们做每件事都非常仔细,粗枝大叶的人是做不好科研的。三是忍耐。科研是一个人的狂欢,当你夜晚独自一人奋战的时候,当你努力良久没有收获的时候,当别人成果漫天的时候,当别人肆意玩耍的时候,你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即使是前面还看不到曙光,也要坚持继续努力。
孟周琪如是说,也如是做。博士阶段进入纳米生物研究领域后,孟周琪就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把材料用于动物的癌症治疗?条件不具备,她就想办法创造条件,为了让实验能够顺利推进,她主动联系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坚持一年半,每天一早就往医院跑,虚心向医生学习。遇到医生门诊忙,她就让医生当指挥官,说想法,她来努力实现。
说起对待论文的态度,陈志钢教授对自己这位高材生印象深刻。他说,孟周琪是个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都很高的学生。每次论文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她很快修改完并马上来找老师,“督促”老师审阅修改。这般刻苦认真,让老师都难有放松的时间。孟周琪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从投出、修改到最后发表,历经长达六七个月的审稿周期,实验数据确认,邮件沟通,上百次的论文修改打磨。当听到论文被《先进材料》接收发表的消息时,小孟第一时间给陈志钢老师打来电话,“老师,听到这个消息我都快哭了……”
谈感悟以励后学
经过3年多博士阶段的摸爬滚打,孟周琪不仅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她对大学求学、做人做事都有着自己平实独到却又不失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在采访中,当被记者问及对学弟学妹们有何建议时,这位科研达人再次打开了话匣子。
(实验中略带俏皮的孟周琪(左))
她说,作为大学生,在宝贵的大学时光里,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博士生涯是一个介于学生和职场人之间的中间地带,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沿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本科、硕士这样的轨迹学习,缺少跟社会、跟人接触的机会,甚至在学历渐增的同时,并没有增进做人做事的素养与能力。而博士生这几年,恰好可以弥补难以接触社会而导致的种种不足。
对于硕士研究生,是否要继续攻读博士,这是个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要以“再坚持两三年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何乐而不为?”“读个博士还能再玩两三年”,甚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博士”等为理由,而轻率做出选择。因为博士生的几年光阴,将是人生中压力山大的日子。以上这些理由作为求学动机,恐怕不会对你的人生带来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你已经是博士生,那就积极地努力下去吧!既然已经踏上了这条艰辛之路,就脚踏实地顺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远行,半路退出反而是浪费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