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提出的发展倡议,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值得探讨。本次《锦绣中国》课程邀请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高长春教授为大家讲述了“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内涵、主要内容等,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走向世界。
回顾中国经济地理的演进进程,对于深度挖掘“一带一路”战略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高长春教授梳理了中国经济地理从1.0到4.0版本的发展进程。他说,中国经济地理1.0版本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国家计划成为塑造中国经济地理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一种地区均衡发展战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地区发展开始转向实行基于“效率优先”的战略,并期望实现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形成了中国经济地理2.0版本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一种典型的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基于地区差距逐渐扩大的现实,党中央考虑在继续支持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逐步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因此形成了缩小地区差距的平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地理3.0版本。2014年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4(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沿海率先发展)+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模式基础上的中国经济地理4.0版本。
放眼全球,“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治理结构变革的需要,可以营造有利于我国持续发展的周边环境,凝聚全球华人力量。同时,着眼于我们国内的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在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互联互通。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改善现有的贸易结构、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稳固能源资源供求关系、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弘扬中华文化软实力,促进人文交流合作、建设绿色丝绸之路,贯穿生态文明的理念。“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措施是在遵循国际规则、市场法则、经济规律,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的前提下,统筹路上和海上建设,在合作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其他相关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差异,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中容易引发不信任乃至误解等。另外,地区不稳定、恐怖主义威胁、地区贸易水平低、社会贫困、 妇女就业困难以及一些国家的非建设性行为等等,都可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实施造成巨大威胁。而中国为主承担进行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巨大基础设施投资,及基础设施建成后的正常运转需要得到各国的保护和支持,其管理、协调、成本、收益平衡难度大。另外,国际上仍存在对中国丝绸之路构想的怀疑与批评。中亚沿路国家也存在一些担忧与迷茫。尽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仍面临重重挑战,但目前也已取得一些进展。
在我国发布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及相关规划之后,各省区市都制定发布了相应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科技合作和教育文化、空间信息走廊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正在陆续出台。目前,国家层面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海外的安保协调机制,建立了产能合作机制。当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态欢迎“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已与沿线30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等。
本次《锦绣中国》课程,高长春教授为大家梳理了“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历程,阐释了中国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走向世界。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体现了宽阔的理论视野、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在场师生一致表示为伟大祖国的日益兴盛感到高兴,相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助推我国屹立世界民族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