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美好生活”学术研讨会在学校松江校区召开。来自我校、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会。
(“马克思主义与美好生活”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在欢迎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非常有意义,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与人的精神世界建构,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出发,探讨如何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她希望本次学术会议能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做出贡献。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陈殷华在讲话中指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必须深入研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比较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从人民生活的痛点、堵点、痒点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提供政策,提供方案,从而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当中实现新的积累和新的突破。”
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季正聚在讲话中谈到,本次研讨会主题“马克思主义与美好生活”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非常重大的实践问题,更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美好生活既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一个道德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应该是科学、道德、社会三合一的问题。他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各方研究,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所深化。
在大会主题报告中,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林德宏与苏州大学教授方世南先后就“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好生活的生态权益向度”进行主题发言。林德宏教授表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精神生活统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高度约束了美好生活的高度,物质生活假如没有精神生活的牵引,就如同一艘小船在大海中失去方向。只有更好把握马恩的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真谛以及它本质的面貌。方世南教授指出,只有更好的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真谛以及它本质的面貌,强调了生态权益作为人的五位一体的整体权益的重要地位,不可或缺。
会议交流发言阶段,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视角中的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生活中精神生活的建构、美好生活与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联系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好生活予以解读,各位学者积极交流,会场气氛热烈。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主编、研究员林进平在大会最后的总结发言中谈到,没有高尚精神生活的引领,美好生活是无法得到的。没有物质生活提供的基础保障,没有生态安全和环境正义的支撑,美好生活也将失去其基础。个体安全感无法得到确保,人的尊严无从确保,美好生活也是裸露的。没有共同体的情怀,良性社会无从确保与实现,没有对契约精神的敬畏,美好生活也无法实现。他表示,美好生活的实现要求我们变革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需要我们为之共同努力,“美好生活永远在路上,需要我们去创造,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