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抗战中我们老校长与陈毅、项英等将帅的合影啊!”“九三”当日,不少师生看完阅兵又来看展,“抗战烽火·织就丰碑”主题展在校同步启幕,开出沉浸式思政大课堂,讲述温仰春、许基等一批抗战时期东华人的革命故事。
陈毅、项英、曾山(前排)、温仰春(后左)、张云逸在一起。
“1938年1月,参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陈毅、项英、曾山、温仰春、张云逸在南昌合影,温仰春后来就成了我们的老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华明化身“讲解员”娓娓道来。早在任中共中央东南局秘书长时,温仰春就肩负起干部培训的重任。1941年皖南事变后,党中央更加意识到马列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温仰春在物资极度匮乏、战火纷飞的抗战最前线办起了党校,由刘少奇任校长。由于敌人的不断进攻和扫荡,华中局党校转战于苏北各县。
“没有教室?草棚就是校舍!没有讲台?土堆也能顶用!没有课桌?膝盖就是支撑!”烽火硝烟中,在“天当房、地当床,糠菜树皮当主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下,在这座“红色熔炉”的淬炼下,一批批党的好干部带着坚定的信仰奔赴抗日前线和各根据地,投入火热的战斗中。
许基。资料照片
展览中,还有一位刚刚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的东华人。她,就是曾任华东纺织工学院机关总支部书记的许基。1942年冬,日寇对新四军苏北根据地发动残酷扫荡。刚参加革命半年的许基,所在的新四军江淮印钞厂被迫随军紧急转移。次年元旦清晨,部队暂驻盐东县休整,许基与战友遭敌军三面包围。
结果,许基所在的第二小队与大部队失联,最终是在一位政工干部的帮助下,才越过封锁线,艰难归队。此次经历给许基带来深刻体会,革命胜利依靠的不仅是枪械粮草,更是军人纪律、群众支持和不屈信念。“哪怕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团结与希望也能照亮前行之路。”张华明说。
学生参观主题展。
事实上,观展师生发现,在东华,像温仰春、许基一样的革命前辈还有很多。比如,放弃优渥生活、毅然奔赴前线的刘洁;14岁参加革命、转战南北的殷毅;在日军扫荡中幸存、继承烈士遗志抗战到底的王玉春;为革命改名、机智周旋守护红旗不倒的周欣;积极动员群众、支援前线与政权建设的董思浩;家乡沦陷后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最终选择加入新四军抗日的于振文;一边务农一边组织民兵、农救会与抗联的都烈信;以女工身份团结广大同胞的杨善……他们,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与伟大抗战精神。
“抗战烽火·织就丰碑”启幕。
“参与整理展览资料的过程,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校史溯源……”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教师,张华明表示会继续深耕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将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活教材”,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二战史观、党史观、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王子晋观展后说,“这些故事让我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了更鲜活的认知。我会以他们为榜样,深耕理论、扎根实践,不负先烈、不负时代。”(时间:2025-09-0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通讯员 刘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