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有本科生参与;多名本科生被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自1993年以来,50%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正式发表,其中有50多篇被SCI、EI收录;……取得这些成绩的是我校材料学院,而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正是学院自1998年开始的本科生“研究型”教学,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训练。
在材料学院,大三第一学期,160多位教师的科研课题全部对学生开放,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和导师。进入课题组后,学生将受到专业外语、文献检索、开题报告和课外科技活动四个环节的系统训练。经过大三、大四两个学年的系统训练,学生们的科研能力普遍提高,部分优秀本科生的研究能力甚至超过硕士生,因而获得欧美著名大学全额奖学金,其中4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从1994年,材料学院就开始了对本科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他们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在“研究型教学”的道路上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拓宽理论和实验教学,增加特色教学,构筑新的专业体系。学院按一级学科设置了“材料导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和“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三门课程,将课程体系由二级学科向一级学科拓宽,相应在实验体系上也增加了一些基础实验,这样就让学生的基础更牢,根基更厚。同时,学院依靠自己的“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在纤维材料方面的科研优势,增加了系列“化学纤维实验”。这样,整个专业体系既体现了二级学科与一级学科的结合,又保持了学院在化学纤维方面的研究特色。经过整合,12个基础实验成为全学院的必修实验,其余实验按专业方向开设,供学生选修。
第二步,多方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校内进行综合性大型实验训练;另一方面,积极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学院十分重视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的大型实验。早在1987年,学院就利用两个课题组的科研设备在国内率先开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的“熔纺”和“湿纺”两个大型工艺实验,并一直保持至今。这种大型实验是生产全过程的一种模拟,学生可以在各个环节上亲自动手,体验和真正理解理论课上所讲的内容,这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建设学生教学实习基地。他们充分挖掘科研资源,与一些科研合作关系密切的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中挂职锻炼。目前已建立的基地有浙江大普集团、浙江恒逸集团、江苏九鼎集团、上海市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双钱载重轮胎公司、上海化工厂、上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学生们在这些企业里“摸爬滚打”,从小事做起,接受实践的教育。
第三步,本科三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有了厚实的实验基础,有了企业实践的磨炼,学生们对科研的兴趣空前高涨,对参加学院科研工作跃跃欲试。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学院将他们直接充实到教师们的课题组,规定讲师带教1名学生,副教授和教授可以带教2名学生,让学生“真枪实弹”参与科研,接受从实验创新到理论创新的系统训练。
实行本科生“研究型”教学6年以来,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与各方得益,实现了“一举多赢”。
首先,学生得益。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拓展了能力,纷纷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个人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几乎所有的本科生都获得了满意的就业和就业后更大的发展空间。学院对自己的毕业生做过一次跟踪调查,很多单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你们的毕业生科研能力很强,尽管他们是本科生而不是研究生,但给他们的课题都能出色的完成。” 毕业生也对学校充满感激:“学院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只要想学到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学到。这么早跟随老师做课题,这么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对我们开放,一般学校是做不到的,我们为能在这里学习感到幸运!”
其次,教师得益。一方面,教师有了思维活跃的帮手,学生们的提问经常给教师带来意外的启发,科学研究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指导大型实验,教师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学院得益。2001年以来,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承担了国家、省市和企业的科研项目上百项。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是分不开的。在科研实践中,学院形成了教授、博士生、硕士生、毕业班本科生和大三本科生不同层次的科研梯队,共同围绕重大科研项目而各尽其能。这种机制的建立,以教学促进了科研,科研经费的增加又很好的解决了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矛盾,让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大踏步前进。
未来各国科技、经济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知识—能力结合型、创新型和拔尖型人才的培养将起决定作用。国外著名大学已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材料学院的“研究型”教学实践,正是对这种竞争的积极应对。据悉,学校正在积极推广材料学院的先进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材料学院,大三第一学期,160多位教师的科研课题全部对学生开放,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和导师。进入课题组后,学生将受到专业外语、文献检索、开题报告和课外科技活动四个环节的系统训练。经过大三、大四两个学年的系统训练,学生们的科研能力普遍提高,部分优秀本科生的研究能力甚至超过硕士生,因而获得欧美著名大学全额奖学金,其中4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从1994年,材料学院就开始了对本科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他们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在“研究型教学”的道路上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拓宽理论和实验教学,增加特色教学,构筑新的专业体系。学院按一级学科设置了“材料导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和“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三门课程,将课程体系由二级学科向一级学科拓宽,相应在实验体系上也增加了一些基础实验,这样就让学生的基础更牢,根基更厚。同时,学院依靠自己的“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在纤维材料方面的科研优势,增加了系列“化学纤维实验”。这样,整个专业体系既体现了二级学科与一级学科的结合,又保持了学院在化学纤维方面的研究特色。经过整合,12个基础实验成为全学院的必修实验,其余实验按专业方向开设,供学生选修。
第二步,多方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校内进行综合性大型实验训练;另一方面,积极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学院十分重视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的大型实验。早在1987年,学院就利用两个课题组的科研设备在国内率先开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的“熔纺”和“湿纺”两个大型工艺实验,并一直保持至今。这种大型实验是生产全过程的一种模拟,学生可以在各个环节上亲自动手,体验和真正理解理论课上所讲的内容,这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建设学生教学实习基地。他们充分挖掘科研资源,与一些科研合作关系密切的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中挂职锻炼。目前已建立的基地有浙江大普集团、浙江恒逸集团、江苏九鼎集团、上海市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双钱载重轮胎公司、上海化工厂、上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学生们在这些企业里“摸爬滚打”,从小事做起,接受实践的教育。
第三步,本科三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有了厚实的实验基础,有了企业实践的磨炼,学生们对科研的兴趣空前高涨,对参加学院科研工作跃跃欲试。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学院将他们直接充实到教师们的课题组,规定讲师带教1名学生,副教授和教授可以带教2名学生,让学生“真枪实弹”参与科研,接受从实验创新到理论创新的系统训练。
实行本科生“研究型”教学6年以来,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与各方得益,实现了“一举多赢”。
首先,学生得益。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拓展了能力,纷纷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个人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几乎所有的本科生都获得了满意的就业和就业后更大的发展空间。学院对自己的毕业生做过一次跟踪调查,很多单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你们的毕业生科研能力很强,尽管他们是本科生而不是研究生,但给他们的课题都能出色的完成。” 毕业生也对学校充满感激:“学院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只要想学到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学到。这么早跟随老师做课题,这么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对我们开放,一般学校是做不到的,我们为能在这里学习感到幸运!”
其次,教师得益。一方面,教师有了思维活跃的帮手,学生们的提问经常给教师带来意外的启发,科学研究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指导大型实验,教师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学院得益。2001年以来,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承担了国家、省市和企业的科研项目上百项。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是分不开的。在科研实践中,学院形成了教授、博士生、硕士生、毕业班本科生和大三本科生不同层次的科研梯队,共同围绕重大科研项目而各尽其能。这种机制的建立,以教学促进了科研,科研经费的增加又很好的解决了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矛盾,让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大踏步前进。
未来各国科技、经济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知识—能力结合型、创新型和拔尖型人才的培养将起决定作用。国外著名大学已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材料学院的“研究型”教学实践,正是对这种竞争的积极应对。据悉,学校正在积极推广材料学院的先进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