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从1997年起全面、深入地开展 "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学院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制定了《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加强本科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指导计划书》,以"四结合"方式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五年多来,该学院建立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辟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2002届毕业生338人,就业率达99%;2003届447名毕业生就业率目前达到97.3%。他们以较好的综合素质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一、理论结合实践,培养本科生的学术钻研精神和能力
培养本科生的学术钻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推动他们在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这是学生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中的一个新天地。
2001年,学院对教务处统一选拔的优异生进行重点培养,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勇于撰写论文。一批优异生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逐步培养出了良好的学习钻研精神,并带动了一些同学共同参与学术研究和创新。在近几届上海市高校管理论文节竞赛中,《AHP法助您选房上海市商务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车辆智能化管理在道路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可行性研究》等14篇论文获奖;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绿色纺织》一文获一等奖;同时,先后有17篇文章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尤其是2002一2003学年中,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纺织信息周刊》等各类颇具影响力的公开刊物上,其中5篇发表在《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等国家一级刊物上。
二、课内结合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
学院定期开办了数模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论文撰写、英语语汇突破和竞赛辅导等学科竞赛辅导班,组织同学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英语竞赛、数模竞赛、市管理论文节等。学院重点扶持和指导一些有潜力的团队和学生,激发他们的参赛热情。近几年,通过学院的努力,在校园内成功营造了创业大赛的氛围,学校在创业计划大赛中屡次获大奖。在2001一2003年数模竞赛中,共有7人获得美国数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7人次获得全国数摸竞赛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18人次获得上海市数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2人次获CA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AM/ICPC)亚洲预赛北京、西安赛区竞赛铜奖2项。
三、学校结合社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益服务意识
学院通过党支部、社团和班组等载体组织学生投身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和文化优势,为社区提供新的知识性服务,为提高社会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弘扬当代社会的先进文化做出努力。如,爱心助老志愿团在APEC会议召开前夕,协助长宁区各个街道开办了"APEC知识讲座"、 "APEC会议英语100句培训班"活动;在上海申博中,深入社区,给老人们进行了多次培训与宣传;十六大期间,他们又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十六大,了解新时代"讲座,吸引了众多老人们;扶老上网工程中,他们从为老年人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和上网指导开始,把老人带进了电脑世界。2002年百余名志愿者还参与了"数字长宁"暑期社会实践,培训各街道居委会干部普及信息软件,为长宁区各街道、社区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2002年院学生会在华阳街道组织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英语和诗歌朗诵教学等形式培训社区小学生,受到了广泛好评;一年多来他们还与长宁区辅读学校建立联谊,坚持帮助智障儿童。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组织学生前往东海舰队开展"军港忆峥嵘、军学共建"活动,进行邓小平理论学习交流及成果汇报;党支部还组织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到南京路上好八连开展"霓虹灯下的世纪畅想一一军学共建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及"三个代表"学习成果汇报;2003年寒假间,学院成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深入江宁街道,通过讲座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宣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学校结合企业,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
学院寻求各种机会和途径与校外企业合作,组织成立了几十支学生科研小组,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学院与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组织行业分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组织大批学生参与上海国际纺织面料、辅料及家纺展的调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及展会主办单位的支持下,学生全面参与了问卷修改、调研培训、现场调研、调研报告数据处理及撰写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注重观察思考,发挥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在现场调研过程中主动解决一些展会观众遇到的问题,并收集了大量的宝贵意见,结合调研报告提交主办单位,这些意见得到了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及德国法兰克福外方主办单位的充分肯定,并被他们所采纳。学生已成为展会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一些学生得到了展会参展商的青睐。几年来,学院通过组织开展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学生出色地完成了《真维斯与利维斯、盖普成功经验的比较研究》、《上海市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研究报告》《上海花卉园艺市场研究》、《“聚焦后非典,关注沪户事"后非典情势总调研》、《非典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和《老年人层需求层次现状分析》等四十多份调查报告。
撰写:管理学院;修改:校长办公室(摘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简报2003年第31期)
一、理论结合实践,培养本科生的学术钻研精神和能力
培养本科生的学术钻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推动他们在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这是学生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中的一个新天地。
2001年,学院对教务处统一选拔的优异生进行重点培养,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勇于撰写论文。一批优异生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逐步培养出了良好的学习钻研精神,并带动了一些同学共同参与学术研究和创新。在近几届上海市高校管理论文节竞赛中,《AHP法助您选房上海市商务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车辆智能化管理在道路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可行性研究》等14篇论文获奖;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绿色纺织》一文获一等奖;同时,先后有17篇文章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尤其是2002一2003学年中,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纺织信息周刊》等各类颇具影响力的公开刊物上,其中5篇发表在《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等国家一级刊物上。
二、课内结合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
学院定期开办了数模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论文撰写、英语语汇突破和竞赛辅导等学科竞赛辅导班,组织同学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英语竞赛、数模竞赛、市管理论文节等。学院重点扶持和指导一些有潜力的团队和学生,激发他们的参赛热情。近几年,通过学院的努力,在校园内成功营造了创业大赛的氛围,学校在创业计划大赛中屡次获大奖。在2001一2003年数模竞赛中,共有7人获得美国数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7人次获得全国数摸竞赛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18人次获得上海市数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2人次获CA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AM/ICPC)亚洲预赛北京、西安赛区竞赛铜奖2项。
三、学校结合社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益服务意识
学院通过党支部、社团和班组等载体组织学生投身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和文化优势,为社区提供新的知识性服务,为提高社会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弘扬当代社会的先进文化做出努力。如,爱心助老志愿团在APEC会议召开前夕,协助长宁区各个街道开办了"APEC知识讲座"、 "APEC会议英语100句培训班"活动;在上海申博中,深入社区,给老人们进行了多次培训与宣传;十六大期间,他们又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十六大,了解新时代"讲座,吸引了众多老人们;扶老上网工程中,他们从为老年人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和上网指导开始,把老人带进了电脑世界。2002年百余名志愿者还参与了"数字长宁"暑期社会实践,培训各街道居委会干部普及信息软件,为长宁区各街道、社区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2002年院学生会在华阳街道组织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英语和诗歌朗诵教学等形式培训社区小学生,受到了广泛好评;一年多来他们还与长宁区辅读学校建立联谊,坚持帮助智障儿童。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组织学生前往东海舰队开展"军港忆峥嵘、军学共建"活动,进行邓小平理论学习交流及成果汇报;党支部还组织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到南京路上好八连开展"霓虹灯下的世纪畅想一一军学共建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及"三个代表"学习成果汇报;2003年寒假间,学院成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深入江宁街道,通过讲座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宣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学校结合企业,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
学院寻求各种机会和途径与校外企业合作,组织成立了几十支学生科研小组,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学院与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组织行业分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组织大批学生参与上海国际纺织面料、辅料及家纺展的调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及展会主办单位的支持下,学生全面参与了问卷修改、调研培训、现场调研、调研报告数据处理及撰写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注重观察思考,发挥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在现场调研过程中主动解决一些展会观众遇到的问题,并收集了大量的宝贵意见,结合调研报告提交主办单位,这些意见得到了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及德国法兰克福外方主办单位的充分肯定,并被他们所采纳。学生已成为展会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一些学生得到了展会参展商的青睐。几年来,学院通过组织开展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学生出色地完成了《真维斯与利维斯、盖普成功经验的比较研究》、《上海市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研究报告》《上海花卉园艺市场研究》、《“聚焦后非典,关注沪户事"后非典情势总调研》、《非典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和《老年人层需求层次现状分析》等四十多份调查报告。
撰写:管理学院;修改:校长办公室(摘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简报2003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