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入世后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东华大学主动出击,调整政策,以拓宽渠遣、扩大规模、提高层次、突出重点、注重效果为原则,加大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力度,抓住机遇促交流,理清思路求发展,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抓住机遇促交流
l、构建学校-学院-数授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框架 学校构建了学校一学院一教授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框架,加强了国际交流的主动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学校明确由校长直接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各学院都设立分管外事的院长具体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不少学院还专门设立了院国际合作中心,有力地保证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施。同时学校-学院一部门根据外事归口原则层层负责,严格把关,积极稳妥地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学校还建立了校院二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有意识地加强对国外参照学校的研究,关注他们的发展动态,建立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
2、以“学院为主体、教授为主角、项目为纽带”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学校鼓励各学院积极申报各种渠道的引智项目;鼓励教授积极与国外教授、专家结对子,开展以大项目为主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教授积极寻找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各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资深教授与国际上相关学科的著名教授、专家联系密切。目前,不少项目已开始启动,先后建立了欧盟资助项目、服装数据库建设项目、亚欧纺织服装教育人才培养项目、中澳羊毛创新网等项目。
3、以"特色带整体,整体促特色",全面活跃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自1995年起学校已连续9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市活动之一的国际服装论坛,最近两年又相继推出"东华时尚周"和"长宁?东华时尚周"。2003年3月学校举办了首次在中国大陆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服装技术院校基金会年会,吸引了遍及全球的所有理事单位与会,会议得到了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的赞誉。2004年5月学校纺织学院还将主办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该会被誉为 “国际纺织界奥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取得会议的举办权。这些会议的举办,扩大了东华的国际影响,促进了学校学科交流。 学校还积极与国际著名大公司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如与德国SCHLAFHORST公司、TRUTZLER公司、FLEISSNER公司、瑞士SAURAR公司共建实验室,由外方出资,学校出人员和技术,共同搞研发。又如,学校信息学院与奥地利贝加菜公司共同建设东华大学--贝加莱控制自动化实验室,与日本NKK株式会社成立电力电子实验室等,以特色促进新兴学科。
二、理清思路求发展
1、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交流,充分利用国外的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平。东华大学是国际服装技术院校理事会中国大陆唯一的常任理事和副主席单位。1994年,学校创办了上海市第一个以时装设计为特色的东华大学一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开始了国际办学的新历程。近10年来,经过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东华大学一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已走向成熟,其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公认。近两年来,东华大学瞄准世界上相共的知名院校,加快了合作办学的步伐,先后与德国劳特林根大学轻化工程专业、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加拿大卡尔顿大学MBA专业等进行合作。目前,东华大学已与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国家的诸多大学的不同专业开展合作办学,经教育部、上诲市教育委员会批准的中外(含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共9项,其申3项为学历、学位教育,6项为非学历教育。东华大学与国外高校及企业还以联合培养、合作科研、共同研究中心、双边学术研讨会、互换学生等多种方式合作。迄今,学校已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高校和企业建立双边合作和交流关系。
2、不断深化聘专和引智工作,加强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和重点学科建设 东华大学十分重视备学院申报教育部、外国专家局、上海市引智办公室和学校的聘专项目以及专项引智项目,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近几年,学校聘专工作不断发展,每年申报项目有所增加,并几乎均获批准,资助经费逐年递增。2003年,学校向、教育部以及上海市引智办申报的聘请国外专家项目所获得批准得到的资助经费总额比2002年增长了47%。 学校自2001年起实施东华大学特聘教授办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学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在一年多时间里就聘请了四位一流的外国专家,其中包括美国农业部南方研究中心的电镜专家和德国西北纺织研究中心的印染专家,他们的来访与交流,不仅其正解决了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科研进展。
3、加强中外互访和交流,促进“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充分认识到高校国际化对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性。近两年,东华大学接待的外宾人数逐年上升,2001、2002年,学校接待的外宾人数增长了45%和69%。2003年国际妇女节期间,学校遨请了各国驻沪的总领事、外交流官及领事夫人来东华参加"女性之美?服装之魅"中外妇女服装沙龙。同时,学校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出访,学校设立了专项基金,专门用于选派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及基础学科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的出访。2002年全校的出访人数比2001年增加了105.2%。这些人员在外期间,学校、学院还加强了与他们的联系与交流,开拓对外教育交流渠道。
撰写:国际合作处;修改:校长办公室 (摘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简报2003年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