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新世纪的教改东风突飞猛进——纺织学院教学改革结硕果

发布时间:2005-10-09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组织单位:   
   


    一份沉甸甸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证书:一个锐意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

    5本“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本“十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多年教学改革的智慧与结晶。

    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专家、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季国标如此赞誉:《坚持特色、适应发展、依托优势、充实内涵——纺织工程大专业的深化改革与实践》这一教学研究项目“在许多共性问题上创造了良好的经验,研究成果优异、创新点突出、实用性高,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很好的示范、借鉴和推广价值,对适应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提升我国纺织教育水平,促进纺织科技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纺织研究院院士梅自强教授如此称道:“该成果具有先进性、剖析性、实用性,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对促进纺织人才培养,提升我国纺织科技教学水平,适应社会需要有重要意义。对其它纺织高等院校有较好的借鉴作用,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纺织学院副院长郭建生老师一语道破获奖背后的艰辛。他指出,长期以来,东华大学狠抓教育教学改革,从上世纪末开始,先后推出了几期“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纺织学院正是其中的受益者。作为东华大学的特色学院,纺织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获得了大量来自学校层面的政策扶植、经济支持,并依托自身优势,脱颖而出,成为全校教改的领衔军。

    1989年,顺应宽口径人才的社会需求,纺织学院一改原苏联式的小专业、窄口径培养模式,取消原有的11个纺织工艺专门化专业,建立纺织工程大专业,该项教改成果获得1989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1996年,在原有教改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获原纺织总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应教育部1996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要求,对比国外著名纺织院校经验,研究国内经济发展对纺织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纺织学院提出了整合专业、点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初步建成了专业平台课程与柔性方向专业课组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四年实践,该项教学成果获2001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应我国加入WTO后对纺织专业人才全新的要求,在2001年教改实践的基础上,迎着新世纪的教改东风,纺织学院进一步提出了“坚持特色、适应发展、依托优势、充实内涵”的教改方针,全面开展了纺织工程大专业深化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回夜以继日,教改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于2005年捧回了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适应社会,勇于创新

    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纺织学院努力追求的目标。
    2.5年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1.5年专业柔性方向课:一条复合型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纺织工程大专业中设置针织与服装等七个柔性专业方向,前两年半重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后一年半强调知识的拓展和学科的交叉,并根据社会及行业需要,适当调整各柔性方向分流的比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市场适应性。

    设置针织与服装专业方向,适应近年来针织产品成衣化及相应的针织加工、面料、服装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趋势。

    设置纺织与国际贸易专业方向,适应入世后对纺织技术、纺织产品质量与控制以及商务贸易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设置纺织与计算机应用专业方向,以适应纺织专业在信息化导引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纺织学院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主创新试验,只要你勤奋,只要你头脑中碰撞着思想的火花,都可以到实验室一展身手。同时,纺织学院在校团委的支持下,成立新旭纺织科技协会这一学生社团,开展了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专业讲座、学生论文交流、科技兴趣活动、纺织科技宣传… …一项项生机勃勃的课外科技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纺织学子,他们在这里学知识,长才干,大大提高了科研和创新能力。该社团连续四年被评为“东华大学十佳星级社团”,并获“上海市明星社团”称号。


                                    依托优势,充实内涵

    纺织学院是我校基础雄厚的传统特色学科群体和主体院系,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优秀纺织界人才。近年来纺织学院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1年至2004年,学员共引进兼职院士1名,特聘教授4名;晋升教授5名,副教授12名;海外留学回国博士4人,回国博士后3人,目前学院教师系列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近70%,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60%。这些教师们活跃在本课教学第一线,为大专业的深化改革与建设提供了高水平的师资。特别是留学归国人员,把国外最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带回学校,在专业前沿课程教学、双语教学、优异生培养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纺织学院充实内涵,加强了课程体系建设。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有深度”的原则,建立了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与专业前沿等三大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与专业前沿课程体系由六门专业平台课与七个柔性方向课组构成。六门专业平台课旨在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扎实的纺织专业知识,目前这六门课程全部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机织学”、纺纱学、纺织材料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机织学”正向国家级精品课程冲刺。

                                       群策群力,改善条件

    在不少高校为实践教学经费有限、实验条件不足而倍感苦恼的时候,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并没有因此而捆住手脚,他们的经验是:苦等,不如自己动手去做!他们群策群力,先后研制出喷气纺小样机、转杯纺小样机、新型聚合物喷丝成网等十多台试验设备,这些自制试验设备,具有小巧灵活的特征,材料需要少,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改善了大机器安全系数小、学生动手难等一系列问题。操作着自制的小型机器,纺织学院的老师们不无自豪,他们纷纷表示,小型机器更方便、更灵活,能让学生迅速了解工作原理,并灵活调整有关工艺参数,使实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纺织学院利用在国内外的影响,争取了总价值达700多万元人民币的国际捐赠,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除此之外,纺织学院的全体教师们主动走出校园,发挥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为学生联系了大量的实习基地。教师们把学院当成自己的家,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为“家庭建设”奉献着一份力量。


    2005年9月9日,项目第一完成人郁崇文教授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除了捧回一等奖获奖证书,郁老师还带回了温家宝总理讲话的精神。郁老师说,温总理在讲话中强调了三点,其一是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第二是倡议教授、名师上课堂,第三是教师应该教书育人。谈及教授名师上课堂,郁老师表示,纺织学院正努力克服工科院系教授们项目多、外出时间长、开课难的困扰,想尽办法做到每位教授每学期为本科生开课,踏踏实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党委宣传部李凌燕撰稿)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李凌燕  编辑:

相关阅读

本月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