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优秀论文奖励办法(试行)
为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多出科研成果,多出优秀论文,扩大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根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精神和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对以本工程研究中心署名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适当奖励,具体办法如下:
一、范围和对象:
1、论文选题与本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一致,在理论方法和工程上有较大创新。
2、奖励对象为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且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的第一署名单位为“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东华大学,上海,201620”(英文为“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dvanced Textile Machine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China”)。
如果将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署名为第二单位,若第一单位同时为其它研究基地(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不在奖励范围之内。
3、论文必须在SCI、EI、ISTP或CSCD收录期刊上正式发表。综述性文章不予奖励。
4、已获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资助的项目,发表的论文不再奖励。
二、组织实施:
奖励工作坚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保证质量的原则,具体步骤是:
1、奖励工作每年度组织一次。一般在每年年初对上年度的研究论文进行奖励。
2、研究人员在规定期限内向本工程研究中心办公室(4号学院楼2015室)提交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和论文全文)。
3、本工程研究中心审核合格后,经工程中心主任批准、备案。
三、奖励办法:
(1) 以“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为第一署名单位:
1、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2万元。
2、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影响因子为2.0以上(含2.0)的,每篇奖励1500元;影响因子在2.0以下的,每篇奖励1000元。
3、发表在EI(或ISTP)收录期刊上的论文,每篇奖励800元。
4、发表在CSCD收录期刊上的论文,每篇奖励500元。
如果一篇论文同时被多种索引收录,按最高级别索引奖励。
(2)以“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第二署名单位且第一署名单位不是其它研究基地的论文,奖励金额按以上方案减半
四、本办法自发表之日起施行,由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负责解释。
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8年4月25日
为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多出科研成果,多出优秀论文,扩大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根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精神和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对以本工程研究中心署名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适当奖励,具体办法如下:
一、范围和对象:
1、论文选题与本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一致,在理论方法和工程上有较大创新。
2、奖励对象为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且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的第一署名单位为“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东华大学,上海,201620”(英文为“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dvanced Textile Machine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China”)。
如果将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署名为第二单位,若第一单位同时为其它研究基地(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不在奖励范围之内。
3、论文必须在SCI、EI、ISTP或CSCD收录期刊上正式发表。综述性文章不予奖励。
4、已获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资助的项目,发表的论文不再奖励。
二、组织实施:
奖励工作坚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保证质量的原则,具体步骤是:
1、奖励工作每年度组织一次。一般在每年年初对上年度的研究论文进行奖励。
2、研究人员在规定期限内向本工程研究中心办公室(4号学院楼2015室)提交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和论文全文)。
3、本工程研究中心审核合格后,经工程中心主任批准、备案。
三、奖励办法:
(1) 以“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为第一署名单位:
1、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2万元。
2、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影响因子为2.0以上(含2.0)的,每篇奖励1500元;影响因子在2.0以下的,每篇奖励1000元。
3、发表在EI(或ISTP)收录期刊上的论文,每篇奖励800元。
4、发表在CSCD收录期刊上的论文,每篇奖励500元。
如果一篇论文同时被多种索引收录,按最高级别索引奖励。
(2)以“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第二署名单位且第一署名单位不是其它研究基地的论文,奖励金额按以上方案减半
四、本办法自发表之日起施行,由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负责解释。
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8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