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网] 东华退休老教授咨询组:我们是学生的“大朋友”

发布时间:2011-05-24发布部门:宣传部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组织单位:   
    2005年底,东华大学退教协大纺化分会刚刚成立,几位退休老教授在得知不少刚进校的本科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迫切需要老师对他们提供关心和指导时,老教授们自发成立了咨询组。一开始,由于发展艰巨,他们戏称自己为“18勇士”。
  经过5年多的发展,原本只有三个学院的咨询组,吸引了更多资深教授的加入。如今,咨询组成员已发展到近40位,覆盖材料、环境、纺织、管理、化工生物等5个学院,面向学校半数本科生。用咨询组组长章潭莉老师的话说:“野战队”已经变成了“正规军”。
  打前战 新生见面来推广
  咨询组成立之初,由于并非学校正式教学内容,老教授们的工作遇到了一些阻隔。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场地等限制因素,让咨询工作一度有些举步维艰。
  通过与辅导员的积极沟通,老教授们在各院系的宿舍楼中找到了较为固定的咨询场所,一开始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前来咨询,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可帮助学生的范围也较小,于是老教授们又开始动脑筋,如何吸引学生呢?
  经过几年摸索,咨询组终于找到了“推广”自己的方法:大一新生见面会。每年新生开学,老教授就来到学生中间,重点谈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为了避免“倚老卖老”给学生带来排斥,老教授们将自己定位成学生的大朋友。让他们惊喜的是,这些学生非但没有和他们产生“代沟”,还因为年纪、职位等原因对他们信赖有加。
  此后,咨询组针对不同年级都制定了相应的咨询重点:包括选择进行专业内容、专业发展前景、考研等方面指导;专业基础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方法指导;对毕业设计、正确就业进行个别指导。
  为了使咨询效果更好,老教授们不怕辛苦,坚持以个别交流形式为主。随着学生咨询需求量和内容的增加,他们还主动增加咨询次数和范围,如定期举行二三十人的小型见面会,毕业论文指导、就业、考研等专题讲座等,受到学生的欢迎。
  为沟通 从零开始学电脑
  一开始,咨询组的方向主要针对教学,老教授们主动和学校教务处联系,从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入手。年过花甲的教授、副教授、博导们纷纷从教务处借回大摞的课程体系资料,先做好功课。
  不过很快,老教授们发现,学生在咨询过程中,出现了更多选课指导之外的内容,于是,这些爷爷奶奶们开始“转型”,涉足心理交流疏导。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很多老教授退休多年,不太会用电脑,而年轻学生们往往更习惯用电脑沟通。为了交流无障碍,这些爷爷奶奶们坐到电脑前从零学起。如今,不少咨询组的老师,都能运用电脑写信、发email,顺利与学生沟通。
  教学相长,老教授们说,通过和大学生的交流,他们自己觉得生活和心理都更年轻了。不少老教授都已子孙满堂,但退休后发挥余热,让他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支点,与学生共同进步反倒老有所乐。在老教授们的共同努力下,咨询组越办越好,渐渐地从最初老教授要去给学生咨询,变成了学院、学生请老教授们“登门”指导。
  最开心 学生来信情真切
  几年来,老教授们成为了学生倾诉的对象。不少学生说,年轻老师虽然和自己年纪相仿,但在人生阅历上却远不及这些老教授来得丰富。在“爷爷奶奶”面前,学生似乎更愿意敞开心扉、无所不谈。不少学生给咨询组老师写信,情真意切,让老教授们十分感动,并将这些信件一一留下。
  眭伟民教授就对其中一位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这名学生经历大四毕业去留的选择,十分迷茫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考研、回家乡还是留在上海工作,让他犹豫不决。
  在某次咨询活动中,这名毕业生找到眭伟民,倾诉自己的苦恼。眭伟民运用自己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了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对毕业后发展情况逐一进行比对。最后,他告诉这名学生:“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
  不久之后,眭伟民收到了该名学生的来信,内容大抵是感谢老师指点迷津,让自己的择业观豁然开朗。看到学生能在自己的指导下打消对未来构想的迷茫、增加信心,眭伟民感到非常开心。
  有趣的是,除了学业问题外,学生们还会带来关于同学、朋友交往,甚至恋爱的问题,老教授们都以丰富的人生经验作答,给予建议。
如今,老教授坐堂咨询已成为东华大学宿舍里的固定风景,每周二,这些爷爷奶奶们就会定期来到学校,为学生们答疑解惑。5年里,咨询组的名单虽然更换了几次,但老教授们“为学生服务”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5年里,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没有特殊情况,这些爷爷奶奶们都会坐着九号线前往松江校区。不久前,“东华大学老教授咨询组”事迹入选了“2011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十佳好人好事”。
(来源:新民网  2011年5月23日 作者: 周晏珵  通讯员:孙庆华 向娟 邱登梅)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

相关阅读

本月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