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看来,学校的品牌说服力,来自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说到底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特色办学。这也是他十年办学中最深的体会。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当前高等教育就是要秉持这样的思路,并且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细微之处。”徐明稚认为,教育质量有了保障,社会声誉上去了,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品牌效应自然能够得到体现。在他看来,大学建设有其内在的自身规律,评价大学成功与否,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为社会做了什么,而不是过多注重自己拥有什么。
“大学的竞争模式和竞争对手发生了巨大改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时代已经来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这样判断。他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将视野和思维封闭在本国范围的高等教育系统内。无论是从国家命运还是从大学自身命运来说,中国大学都必须积极应对新的时代带来的关于提升国际性的挑战。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旭东认为,高招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长期的过程,现在起码可以做到在招生过程中将学校的学科优劣如实告知公众。他说:“如今对公众大学的判断标准很模糊,主要是因为各高校的学科专业透明度不高,大家都说大学好,好在什么地方却不知道。”
各个高校其实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如今高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更应该对学科专业准确定位,对已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专业重点宣传。“比如说北大许多全球领先的专业比港大是要好的,如果信息传递及时,覆盖面广,肯定吸引很多高分生源。”杨旭东说。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人,这是自2008年以来第3年出现报名人数较大幅度下降。有专家指出,这一生源危机固然助推了高校招生竞争的“白热化”,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或许也正是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建设的良好机遇。
(来源:光明日报 2011年7月7日 记者:曹继军 颜维琦等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