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东华大学的博士生屡获殊荣?一是论文背靠了学校的纺织学科特色;二是选题很重要,具有创新性;三是课题注重学科交叉,提升了内涵;四是学生本身有开拓精神,且能坚持不懈。
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我国培养在学博士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一项重要措施。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9年开始首次评选,至今已开展12次。截至2011年9月,东华大学已有7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论文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31位。
2003年,纺织学院教授王善元指导的博士生吴雄英的学位论文《毛涤复合纱线加工、结构、力学性能及其织物》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纺织学院教授严灏景指导的博士生李明忠的学位论文《多孔丝素膜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纺织学院教授黄秀宝指导的博士生陈廷的学位论文《熔喷非织造气流拉伸工艺研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纺织学院教授郁崇文指导的博士生曾泳春的学位论文《纤维在喷嘴高速气流场中运动的研究和应用》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纺织学院教授王善元指导的博士生覃小红的学位论文《PAN、PVA静电纺纳米纤维的机理及喷头装置的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纺织学院教授顾伯洪指导的博士生孙宝忠的学位论文《三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应变率效应及动态特性分析》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纺织学院教授王善元指导的博士生王荣武的学位论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苎麻和棉纤维纵向全自动识别系统》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东华大学的博士生屡获殊荣?已连续指导3篇博士论文获奖的我国纺织材料领域专家,王善元教授这样总结:一是论文背靠了学校的纺织学科特色;二是选题很重要,具有创新性;三是课题注重学科交叉,提升了内涵;四是学生本身有开拓精神,且能坚持不懈。
而在博士生们看来,是导师在课题选择、资料收集乃至构思成文等过程中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才会有这样的收获。据博士生反映,导师特别会根据各个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学生研究选题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第一要素,充分调动学生在课题研究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导师经常把新的科学成就、研究动态及科研心得带进课堂,使学生开拓视野、深受教益。另外,导师还常博采众长,推荐弟子参加学术访问、参加国际交流,并推荐有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博士生覃小红回忆道,攻博期间,她在导师王善元教授的支持下,曾先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捷克Liberec技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校访问深造,感受到了学科国际前沿及学界大师的治学精神。如今,1977年出生的她已发表SCI论文16篇,并入选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2009年百博论文的指导教师顾伯洪教授也曾是王善元的学生,其博士毕业不久就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如今在纺织材料等领域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在谈及对自己的博士生获奖感受时,他回答道:“取得这样的荣誉,不是一个导师和一个博士生的荣誉,而是整个学科的荣誉,因为这是整个学科几十年含辛茹苦积累、几十年孜孜以求发展的结果,只有学科强大了,学术‘高原’和‘高峰’才有可能出现。”这也代表着百博获奖指导老师们的共同心声。
(来源:上海教育杂志 2011年10月25日 作者:吴敏 通讯员:邱登梅 向娟 段然 孙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