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名为“成长工作坊”的校企交流会搬到了服装设计公司现场,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在校生代表,在校方组织下,与毕业20年的东华校友、本土女装品牌“纳薇”创立人,及在其公司就业的东华大学毕业之年轻的本土品牌设计师们近距离交流,分享着对就业、设计和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这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近年来创新就业服务举措的系列活动之一。活动指导老师刘咏梅副教授说:“服装专业教育要‘接地气’,我们尤其注重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受益。”
衣服是用来给人穿的
陈美玲,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专业2008届毕业生,尽管离开校园刚5年,但这个看似纤弱的女孩已是纳薇的设计总监。4月21日,在即将开幕的“2013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的舞台上,她将带来一场个人作品发布会。
大学上专业课时,陈美玲记得老师们最常说起的一句话就是“衣服是用来给人穿的”。除了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知识之外,她和同学们还要学习如何选取一块合适的布料、如何根据不同的体型裁剪衣服、如何缝好一粒纽扣等服装基础手工技艺。陈美玲告诉记者,在校期间,同学们与国内外著名服装企业和服装院校接触频繁,学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方法让她和同学们很受用。他们进入企业后工作往往上手更快,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更贴合实际,更容易被市场认同接受。
用人单位是最好的评委
在东华大学,“接地气”的服装专业教育不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更体现在毕业生就业服务上。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本科毕业生课程作品汇报对此进行了生动诠释。来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2009级本科毕业生用现场服装设计作品展演的形式,完成了综合实践课程《创作设计与展演》的汇报。台下给学生们打分的清一色换成了服装企业,包括纳薇这样的国内知名品牌,也不乏GUCCI、Burberry、C&A等国际时尚“大咖”。
在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建辉看来,用人单位是最好的评委。“让企业更直观、直接看到毕业生的设计能力,这相当于把招聘会立体化、现场化,对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有很好促进作用。”据悉,从2009年首次尝试邀请用人单位至今,每届课程班求职学生中几乎有一半都是在作品汇报中找到的工作,“不少学生当场就收到了企业的聘书,收效很好。”课程主讲教师刘咏梅深有感触。
产学研合作为的是学生成长
“立体裁剪”是服装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为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引领产业技术,东华大学联合上海纳薇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已连续7年产学研合作,面向全国举办了专业大赛。2013“纳薇•东华杯”中国大学生服装立体裁剪大赛更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等近30家全国服装院校。
身兼上海纳薇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与东华大学服装学院93届纺织品设计专业校友双重身份,牛冬梅表示,7年合作下来,感触最深的就是青年学子的成长。“自主品牌的发展需要优秀青年设计师的坚守与智慧,既要有本土意识又要有世界眼光,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有文化修养。产学研合作让我们从学校找到了有潜质的人才,更帮助母校为中国服装界的未来才俊搭建了成长平台,践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她说。据了解,今年纳薇公司还特别在学校设立了纳薇东华基金,以支持东华时尚教育发展,帮助更多东华学子成长成才。
依托全国重点学科及上海重点学科,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常年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毕业生多就职于服装领域的政府管理部门、国内外品牌企业、高等院校、外资机构,从事成衣设计、品牌策划、国际贸易、市场管理、工艺管理、成品检验、功能服装研究等工作。“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养高、视野开阔”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评价。
(来源:中国服饰报 2013年4月8日 通讯员:向娟、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