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几名东华学子正在2013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宣传展板前查看相关活动信息。 (摄影:刘晓晶)
本网讯(记者 刘晓晶 通讯员 邱登梅 段然)由东华大学承办的“2013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即将在17日(本周三)拉开帷幕。作为历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品牌项目,今年的活动不仅延续了往年以论坛、展览、大赛、秀场、市集等为平台,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话时尚教育与创意产业焦点话题,还将首次发行《流行上海—2014/2015年秋冬海派流行趋势》一书。
在今天(15日)下午举行的东华大学2013上海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发布会上,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对记者说,发挥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以自身特长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学责无旁贷!
《流行上海》首发 展望海派流行趋势
据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晓刚介绍,首发的《流行上海—2014/2015年秋冬海派流行趋势》一书立足本土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多角度诠释了“海派时尚”的定义,从社会背景分析、主题确立、灵感提炼、原创设计等方面,对海派流行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次发布重点从外滩万国建筑群、石库门弄堂、陆家嘴和世博园的高科技建筑、老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等上海地标性建筑中汲取灵感,把国际流行大趋势与上海本土特色结合,以“融合”作为2014/2015年秋冬“海派时尚”流行趋势的关键词,诠释出海派经典、海派自然、海派未来和海派都市四大风格主题。
“根据时尚产业的特点,该书计划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定期出版,针对次年的秋冬季和春夏季产品研发前期的灵感溯源和概念设计。”刘晓刚说。
在东华大学副校长、服装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春红教授看来,《流行上海》一书的诞生,属于上海“设计之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果之一,是“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创新的成果。
该书依托东华大学在上海首屈一指的“设计学”学科基础,组建了文化、男装、女装、鞋履、箱包、图形和面料流行趋势七个团队,每个小组都由这方面学科的领军人物负责,创作骨干包括学科专家教授、全国十佳设计师及企业设计总监代表,并特邀多名国内外业界著名专家、设计师、企业家等参与,团队成员总数近百名,创作规模可以说是学院有史以来,学科交叉最全面、协作最系统、团队最庞大的一次。以此为契机,东华大学致力于形成和完善“海派时尚”理论学派,塑造上海时尚的头脑和时尚产业的策源地。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创新“海派时尚”研究
东华大学老牌优势学科——纺织与服装学科排名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国际领先。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特色学科链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更实现了突破:服装设计特色学科联动相关配饰设计、纺织品设计、图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学科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东华时尚特色的设计学科,名列上海第一,全国第六。
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表示,在着力引领国内服装和时尚产业发展的同时,植根上海的东华大学更应着力形成“海派时尚”理论学派,引领“海派时尚”话语权,建设成为“海派时尚”的策源地。
“本土品牌的发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更要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引领市场的价值观。”刘晓刚告诉记者,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需要有本土的时尚趋势研究和相应的孕育推广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2013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邀请了来自上海市政府相关领导与东华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时装学院、国际服装技术学院基金会等国际著名时尚院校、机构的精英人士及各大时尚品牌企业代表,共同演绎“本土时尚和国际趋势”的融合发展,探讨“海派时尚”走向国际之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认为,形成并积淀属于本土的时尚风格,倡导本土的原创设计,在时尚的价值链上走向高端,把握话语权,是振兴本土服装品牌的关键,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王天凯表示,打造“海派时尚”海派流行趋势,形成原创海派设计潮流,是上海跻入国际顶级时尚都市行列的重要战略,也将成为上海纺织服装行业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全世界的重要贡献。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3年4月15日 记者:刘晓晶 通讯员:段然、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