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每一位2013届毕业生或许对习总书记的这番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环境学院毕业班党员精心设计毕业季主题教育活动,用朴实的行动为即将步入社会的自己献上特殊的祝福。
·记不清第几次站上讲台,但这已然是最后一次
在4月底的“09级党员经验交流会”上,来自环境学院四个专业的28名优秀党员向低年级学生传授考研、保研、出国、就业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经验交流会不再是“报喜不报忧”的荣誉展示,分享者带来的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彷徨。学生顾奂翔就分享了自己经历考研惨败、求职危机后最终迎来柳暗花明,找到心仪工作的曲折过程,而类似的就业经历在今年的就业工作中不在少数。正如环境学院负责党建工作的李玲老师所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曲折生动的就业故事,分享的不仅是经验更是一种信心。
深有同感的还有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站在讲台上做经验分享的刘珈铭。作为前任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刘珈铭成绩良好,社会工作突出,是老师和同学眼中“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但今年考上公务员的她,在短暂的兴奋之后也难掩一丝惆怅,用她的话说“这已然是最后一次,希望学弟学妹们未来走得更好,一如当年学长学姐对我们的期待”。
·不论看过没看过,书总是留下的最好礼物
过去常有毕业生会把一些不方便携带的闲散物品如书架、小书桌、盆栽、健身器材等收集起来,捐赠给低年级有需要的学生,这种体现废物利用和环保节约的个别行为逐渐发展为环境学院毕业季的“传统”。
当然,留给学弟学妹的最好礼物莫过于一本本泛着墨香、饱含学长学姐奋斗汗水的书籍。在今年的“书香满园”毕业季捐书献爱心活动中,环境学院毕业班党支部经过广泛宣传动员,共募集教材教辅、文史书籍、期刊杂志等各类图书千余册,全部捐给环境学院博泽书院作为“流动图书”供低年级学生借阅。
一位不知名的毕业生在捐赠的一本崭新图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曾经有这样一本好书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毕业之时。虽然我不打算把它放进毕业的行囊,但我衷心希望下一位读者能够认真阅读它。”也许除了书籍本身,这些有形的寄语和无言的期望才是传承在校园里的最宝贵的财富。
·再做一次志愿服务,带着“志愿者”的头衔上路
环境学院的学生向来热衷于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绿手印、彩云支南、水滴工程、科学商店等各种志愿服务组织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记忆。毕业之际,广大党员相约再次走进社区,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和生活节能的知识宣讲,登门入户提供饮水机清洗、空调保养、室内空气甲醛含量检测等免费服务。一如既往的热闹场景让他们想起大一初当志愿者时的青涩,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大学四年间对志愿服务的选择和坚守。
再过几个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不再是在校学生,而是在社会各个领域、不同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但他们仍然保留并且倍加珍惜两个共同的名字,一个是“共产党员”,另一个是“志愿者”。他们将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为致青春的最好纪念。
·记不清第几次站上讲台,但这已然是最后一次
在4月底的“09级党员经验交流会”上,来自环境学院四个专业的28名优秀党员向低年级学生传授考研、保研、出国、就业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经验交流会不再是“报喜不报忧”的荣誉展示,分享者带来的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彷徨。学生顾奂翔就分享了自己经历考研惨败、求职危机后最终迎来柳暗花明,找到心仪工作的曲折过程,而类似的就业经历在今年的就业工作中不在少数。正如环境学院负责党建工作的李玲老师所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曲折生动的就业故事,分享的不仅是经验更是一种信心。
深有同感的还有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站在讲台上做经验分享的刘珈铭。作为前任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刘珈铭成绩良好,社会工作突出,是老师和同学眼中“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但今年考上公务员的她,在短暂的兴奋之后也难掩一丝惆怅,用她的话说“这已然是最后一次,希望学弟学妹们未来走得更好,一如当年学长学姐对我们的期待”。
·不论看过没看过,书总是留下的最好礼物
过去常有毕业生会把一些不方便携带的闲散物品如书架、小书桌、盆栽、健身器材等收集起来,捐赠给低年级有需要的学生,这种体现废物利用和环保节约的个别行为逐渐发展为环境学院毕业季的“传统”。
当然,留给学弟学妹的最好礼物莫过于一本本泛着墨香、饱含学长学姐奋斗汗水的书籍。在今年的“书香满园”毕业季捐书献爱心活动中,环境学院毕业班党支部经过广泛宣传动员,共募集教材教辅、文史书籍、期刊杂志等各类图书千余册,全部捐给环境学院博泽书院作为“流动图书”供低年级学生借阅。
一位不知名的毕业生在捐赠的一本崭新图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曾经有这样一本好书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毕业之时。虽然我不打算把它放进毕业的行囊,但我衷心希望下一位读者能够认真阅读它。”也许除了书籍本身,这些有形的寄语和无言的期望才是传承在校园里的最宝贵的财富。
·再做一次志愿服务,带着“志愿者”的头衔上路
环境学院的学生向来热衷于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绿手印、彩云支南、水滴工程、科学商店等各种志愿服务组织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记忆。毕业之际,广大党员相约再次走进社区,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和生活节能的知识宣讲,登门入户提供饮水机清洗、空调保养、室内空气甲醛含量检测等免费服务。一如既往的热闹场景让他们想起大一初当志愿者时的青涩,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大学四年间对志愿服务的选择和坚守。
再过几个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不再是在校学生,而是在社会各个领域、不同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但他们仍然保留并且倍加珍惜两个共同的名字,一个是“共产党员”,另一个是“志愿者”。他们将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为致青春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