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30年社会实践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发布时间:2014-11-19发布部门:宣传部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组织单位:   
    60余所高校,10多万支实践团队,200多万名大学生参与,服务近千万受众……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团市委、市学联等共同主办下,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走过30年历程。30年来,实践形式从学习考察到如今的志愿支教、扶贫义诊、法律援助、挂职锻炼、项目调研等,实践时间也从暑期组团发展为覆盖平时、双休日、寒暑假,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实效性与影响力在逐步提升。

  大学生实践项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变得项目化、经常化,大学生们也借此坚定理想信念,增加学识才干,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

  知行合一

  项目: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援疆实践团”

  援疆团为新疆留下人才

  向棉纺厂员工授课培训,调研棉纺产业链现状,分析机采棉与手采棉区别……四年来每到暑假,东华大学援疆社会实践团都会深入新疆各纺织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技术革新,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帮助新疆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开展课题实践,完成《中国纺织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针织新技术研究报告》等,践行了“知行合一”。

  能够成为援疆团的一员都是精英,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体能训练等一样不少。在选拔初期进行一个月的培训中,除了学习授课技巧、补充专业知识外,男生9000米、女生6000米的体能训练也让援疆团学生体会到吃苦耐劳的意义。

  新疆当地很欢迎援疆团,而作为援疆团项目总领队,邱夷平教授则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每年一次的援疆社会实践变成真正可持续的项目,“要变输血为造血,人才还是关键。”

  作为东华纺织学院的硕士生、在读博士生,第二期援疆团成员古丽斯坦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从团队一员成为了新疆大学的专业老师,“现在我站在讲台上教授知识,也是用另一种方式发扬援疆团精神。”古丽斯坦说道。

  人物:阿里木江

  让公益之心不再流浪

  就在东华大学带着棉纺织技术援助新疆时,有一位新疆小伙在上海实践着公益服务。来自上海大学的阿里木江活跃在学校的爱心社团、社会的公益活动中,参加蓝丝带爱心联盟关爱北窑湾农民工子弟,参与知与行社工服务队关爱空巢老人,担任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志愿者。同时,大学期间参与的四项社会实践也与家乡新疆息息相关。

  阿里木江说,大一的暑期社会实践,他跟随团队来到云南丘北县,接触到了当地留守儿童。大二时他自己申请了社会实践项目,想要帮助家乡新疆的流浪儿童,“宁愿帮助好一个孩子,而不是帮助过十个孩子”成为他参与社会实践后的经验与策略。

  “大三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进行了深入调研,探索新疆流浪儿童的根源问题。”阿里木江介绍说,团队所完成的论文《流浪儿童“何以流浪”》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真正践行了“知行合一”。

  “在参与公益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追寻的目标是,能让服务对象有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参与的学生也能有精神收获。”阿里木江说道。

(来源:青年报 2014年11月19日 作者:周胜洁 制图 俞霞)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

相关阅读

本月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