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 | 做教育世家的接棒人——记外语学院教师李薇

发布时间:2021-09-23发布部门:外语学院、宣传部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组织单位:   

曾祖父是小学校长,订立了“正直、忠诚、善良”的家训;祖父是中学生物教师,将枯燥乏味的解剖课上得生动有趣;祖母是乡村教师,一生奔走在四、五所乡村小学培养学生;父亲是中学英语教师,所教学生英语高考成绩连续五年获地区第一名;母亲是高校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她,于2001年进入东华大学任教,接过了已传承三代的接力棒。她就是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教师,日语系党支部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薇。

家族四代人,近20人从事教育事业,人均教龄28年,桃李满天下。

 长大后,我成为了你

21世纪初,学校决定创办日语专业,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李薇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外语学院,在院系领导的带领下,与其他几位教师共同肩负起建立日语系的重任。专业成立初期,大到专业如何定位、课程如何设置,小到购置教具、填写申报材料,一项项急需落实的工作接踵而来,千头万绪。李薇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父亲李炳贞是巴山深处平利县的一名中学教师。那时十年动乱刚结束,县里决定开设英语课,可全县只有李炳贞夫妇两名英语教师,困难重重。李炳贞主动请缨,提出“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培训教师”的建议,在县城进修学校开办英语短训班,由他一人承担全部教学任务。为了让学员们过好语音关,李炳贞亲自编写、刻印讲义,反复地教读,纠正学员们的发音,累到口干舌燥也绝不休息。他经常对学员们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学习必须踏实认真,决不能放松每一个环节,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环节。”一年半的时间里,短训班先后培训出七十多名学员,县区一级的中学全部开齐了英语课。

“二十年后,没想到遇到了和父亲同样的困难。”李薇笑着说。在领导的带领下,她与系里的老师们先后前往沪上开办日语专业的十余所高校交流学习,共同确立办学方向,启动师资招聘计划,撰写、修改专业申报书,购置教学书籍……“我们为了落实学院创建日语系,并且在上海市立足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从专业申报获得批准,到日语教研室成立,再到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研究生,从白手起家到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李薇一路见证着日语专业的成长。

 (李薇参加学术研讨会)

 传承红烛精神,奉献彰显担当

李薇印象中的父亲总是不分昼夜地待在学校,那时李炳贞承担多个毕业班的英语教学任务,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和知识储备,使每位同学能学有所成,备课、研讨、进修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课余时间。有时为了把一个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常常需要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备课。学生的外语水平不断提高,他陪伴家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透支了他的身体。1984年春天,三十七岁的李炳贞晕倒在了讲台上,随后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父亲去世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巴山红烛’,那时我还小,不懂‘红烛’的意义与分量。”

“专业成立初期,面对高分考进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学有所成,沉甸甸的责任落在了大家的肩上。”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努力,日语系确立了以国际交流为特色的专业建设方向,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助力人才培养,李薇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学生留学的相关工作。2008年夏天,李薇在领导的指导下,带领几名日语系学生前往日资企业,接洽学生实习事宜。当时她已有8个月的身孕,但仍冒着暴雨前往,顺利签订了专业首个校外暑期实践协议。时至今日,日语系已与十余所日本知名高校建立建立合作关系,拥有13个长期对外交流项目,每年约有46%的同学参与其中,同时拥有各类寒暑假短期留学项目,实现了留学项目100%学生全覆盖。

 (李薇带队前往日本静冈大学交流)

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李薇两次前往日本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活动,学习日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并在日常教学中推进课程改革,先后4次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获评校一流本科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全国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三等奖,硕士论文外审成绩连续三年为优秀。

日语系成立初期李薇的孩子还小,经常要她哄着才能入睡。李薇买了一个小手电筒,搬着椅子坐在孩子的床边,一边摇床一边打着手电筒备课、查阅资料。伴随着摇床发出的吱呀声,李薇渐渐明白了“红烛”对于教师的意义,她似乎也正选择着与父亲相同的道路。“现在想想,其实对孩子心里是很愧疚的,工作最忙的时候他正好上幼儿园,那时候晚上回来得晚,周末也经常在外面参加活动,错过了他习惯养成的最好阶段。小学老师曾对我说,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载体

专业成立初期,许多学生通过调剂来到日语系,他们不了解日语,也缺乏兴趣。李薇希望通过她的课程,能让同学们由衷地喜欢上日语,不负入校时的选择。在日常教学中,李薇将语言与文化进行巧妙融合,通过对日本历史、社会、文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介绍,引导同学们通过语言感受文化的魅力。有时是请同学扮演生活情景剧,是带领同学进行纸牌游戏,有时是针对某一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在李薇的课堂中,语言不仅是一门技术、一种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化形式,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李薇在课堂中)

《雨ニモマケズ》(《不畏风雨》)是李薇经常在课堂上讲授的一首日本诗歌,她喜欢为学生诵读,“雨にも负けず,风にも负けず,雪にも夏の暑さにも负けぬ……(不败给风,不败给雨,不败给严寒和酷暑……)”带领大家感悟语言细腻含蓄背后所蕴含的磅礴力量。旭日工商管理学院2013级学生孙智勇在第二外语的课堂上接触到这首诗歌,并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在考研复习遇到瓶颈几次想要放弃时,他经常会拿起这首诗歌反复诵读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最终考取中央财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事后,他将这首诗歌工整地誊写在信纸上寄给李薇,以感谢她通过语言所带来的力量。

“中日文化比较”是李薇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她正为同学们播放中日合拍的纪录片《丝绸之路》,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所代表的汉唐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我们对比西安和奈良、京都的城市布局,可以发现日本这两座城市是仿照西安的棋盘式布局来建造的,包括城市中每个区域的功能定位都非常相似。”通过几张图片的直观对比,同学们深受震撼。“等以后出国交流的时候我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日本的同学听,让他们领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李薇希望通过课程设计,不仅能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感受文化的魅力,更能引领同学们在中日文化比较视角下,具备国际化视野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为努力做好对外传播工作贡献力量,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外祖父被授予“教师世家”)

从教二十年来,李薇始终为成为教师感到荣幸,更为出身于教师世家感到自豪。家族里的教师们经常交流、分享、探讨教育教学经验,长辈们言传身教,后辈们继承发扬,互相鼓励,在各自的工作与学习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付出。

教育之火永传承,成长之路携手行。





视频:   摄影: 撰写:杨玉璋  信息员:李明丽  编辑:朱一超

相关阅读

本月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