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军:怀揣“乡愁”,走在设计修行之路

发布时间:2024-07-31 | 发布部门: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组织单位:   

一位沪上高校的设计学教授,被授予了宁海县下畈村“荣誉村民”的称号。他就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军。

这些年,从晋南农村的飞檐翘角、青石黄土,到浙东村镇的流水飞涧、翠山青田,从白墙黑瓦的徽州古村,到山高路远的云贵山寨……他带着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设计做在乡村里,在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很多村庄变了容貌,重新焕发新生,乡里乡亲都亲切地喊他一声“老陈”。一顶棒球帽,一件简单的体恤,一双磨起皮的运动鞋,是老陈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标配,也是他怀揣着乡愁,一直走在设计修行之路的见证。

村民抛出选题,大学生设计师接招;毕业设计走出校园,落地乡村;电脑里的效果图,变成货架上的真实产品……自2021年以来,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宁海县委宣传部发起的全国联合毕业设计行动,三年来不断深化校地合作模式,探索以毕业设计助力城乡高质量发展建设,得到全国171所高校的支持。“毕设在宁海·今天我发布”2024全国联合毕业设计宁海毕业设计周专场发布会在6月刚刚结束,夏日炎炎,陈庆军和他的团队又在忙着准备启动来年的“全国毕设”活动。

“我们想吸引更多地方、更多院校、更多师生参与进来,让这一活动届届相传、生生不息,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作为全国联合毕业设计主要发起人,陈庆军看到活动一年比一年影响大、效果好,发自内心的高兴,肩上的担子也是愈发的重了。

一谈起“乡村”,陈庆军似乎有讲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这可能和他“乡愁”是分不开的。

陈庆军出生于农家,但自幼酷爱绘画,少年 “叛逆”时,没有听从老父亲的建议学习“数理化”,偷偷学画画。他说他很幸运,那个年代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山村,报考了当时特别冷门的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端着一份稳定的“铁饭碗”已经是高配人生,但是陈庆军一想到以后一辈子就与“设计”无缘,说不上的遗憾就涌上心头。“我还是想继续搞设计呀!”就这样他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命运的齿轮此时开始转动,他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之路一直走到现在。

全国毕设活动并不是一时兴起的突发奇想,陈庆军说,活动能顺利开展,是源于前期的积累。“让乡愁摸得着、看得见!”从博士阶段陈庆军便对地域文化十分感兴趣,对于徽州的研究成果颇丰,之前在英国做访问学者,也对英国乡村为何能成为一张文化名片,有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那时对乡村振兴虽没有系统研究,但也接触过许多相关的人和事。”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陈庆军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同时,发起“设计小学”乡村公益设计项目带领一批高校师生走向乡村,2021年,陈庆军再次主持上海文教结合·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项目“长三角乡村设计研究工作室”,陈庆军以新的研究视角再次走向沪苏浙皖的众多乡村,在一系列科研和实践课题中,陈庆军与宁海结缘。

那么乡村文化怎么建、朝哪建?如何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时尚、设计、艺术又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围绕这些问题,陈庆军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实践中寻找着答案。 “为什么不找一个村子让他们去做呢?”前期的积累,让陈庆军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而他的这个设想,很快得到了设计类高校的积极响应。

这是陈庆军作为一名教师,基于“立德树人”这一重任的考量,带着学生迈开走进乡村广袤土地的第一步。因为听过陈老师的课,因为对乡村振兴的话题感兴趣,更为陈老师多年扎根乡村的坚持所感动,很多本科生选择了陈老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也自然参与到“乡村毕设”的活动中,“言传身教”,在起步时就教会学生“脚踏实地”。

把全国高校汇集在一起,陈庆军希望看到各高校学子之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而“能力”将成为学生们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村民是最好的老师。”在陈庆军看来,乡村就是最好的课堂。“过去,毕业设计作品更多是为了通过答辩和毕设展览,作品很难在乡村或者市场落地。如今,当学生们来到现场,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作品跟时代、社会、乡村都有着紧密联系,进而能调整方向,让毕业设计不止于‘纸上谈兵’,还能更好地融入现实。”

“陈老师指导我作为初创者和主理人,发起‘设计小学’乡村美育公益行动,以乡野为美育大课堂,团队深入全国50余个乡村小学,与乡村小学生共情、共创,协同作业,以美育为纽带,挖掘并重塑乡村独有的文化IP,探索设计赋能乡村的新路径。”铜陵学院的青年教师汪旭是陈庆军2020届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这段经历让他记忆犹新,对他后来教师生涯也影响很大。

一座好的乡村是什么样的?在陈庆军看来,好的乡村并不完全是规划出来的,很多是自发生长的,其中蕴涵着一种自下而上的成长力量。毕业设计如果落地,谁来负责后续的运营,谁来让它们在村庄不同发展阶段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陈庆军说“高手在民间”,村民才是建设乡村的主人。陈庆军表示,将高校学子的艺术设计落地变现,不仅能为村庄带来新景观,更重要的是借此构建产业链,提升村庄产业发展的“造血”能力,激发村民内生动能,继而带动整村创富。

说起全国联合毕业设计行动带来的好处,下畈村村民周陈国深有感触。他家主要售卖艾草馒头和艾草茶,但乡村小店没有特色,怎样进行升级?学生们设计了“艾呀馒呀”“艾呀茶呀”两个名字,绘制了全新的Logo和包装,让这两个产品面貌一新。“以前艾草馒头的包装,就是拿个竹筐一放,确实是土里土气的。采用学生们的设计,馒头真空包装起来,即使快递到北京也不会坏。”周陈国感到,年轻人的想法更有活力、更迎合潮流,“有了他们的智力支持,我的馒头卖得更好了”。

在陈庆军看来,设计也是一种修行,设计本就是一件内心和外部世界相互通联的事情,设计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彷徨、苦闷,但通过调试、修正就会实现一个较好的作品,比如联合毕业设计这个事儿,在从图纸设计到作品落地的过程中,学生和村民的互相碰撞想法,对设计细节不断打磨推敲的过程,也正是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笔迹。  

几年前,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设计修行》是陈庆军在一段时间内的研究“小结”。陈庆军的博士生导师为《设计修行》作序:“他对知行合一的自觉体认,也反映出他在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同时,未曾忘却自身素养的修炼与提升。”

陈庆军怀揣着乡愁,还在设计修行之路向前走着。

视频:   编辑:吴娅琳   信息员:王宇   撰写:王宇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