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东华大学“入企铸剑”培养模式锻造工程尖兵

发布时间:2025-08-12发布部门:宣传部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组织单位:   

江苏安凯特科技的生产车间里,东华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卢同学正紧盯着实时数据屏,调试新型电解工艺参数。企业导师指着屏幕欣慰地说:“这套工艺参数优化方案,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一大行业痛点。”这生动的一幕,折射出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100%入企实践、100%项目制培养”的育人理念在产业第一线的生动实践。

该学院推行“一生一案”个性化培养,精准对接学生培养计划与企业需求,研究生甫一入学,即全员进入企业扎根行业一线,嵌入企业核心研发链条,直面产业最棘手的痛点。攻关荧光材料PMMA空心微球合成工艺、完善高精度磨床静压导轨理论设计、优化家电用双疏防油污涂层……学生们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攻坚克难的主力军。

图2

截至目前,入企学生已提交67项改进提案,28项进入企业评估,5项正在联合申报专利。企业导师、上海天霖水处理公司技术总监陈翟军表示,“这些年轻人带来了突破固有技术路径的新视角,他们的交叉学科能力为技术攻关打开新思路。”

图6

“双导师”制度,是另一个关键环节。校内专业导师量身定制理论课程,夯实理论基础;校外产业导师手把手示范一线生产工艺,传授“实战秘籍”。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学生也收获了丰富的一线生产经验。学生钱同学在经纬纺机实践时感慨:“校内导师系统指导我运用Fluent软件对纺纱器内部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构建了理论层面的气流动力学模型;而企业导师结合生产线实际,指出在550m/min运转工况下的机械惯性引发‘理论最优平滑曲线’产生振动偏差。这种碰撞,才是真正的工程思维!”值得一提的是,在双导师协同培养制度下,学院新建的10门核心课程均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以“活教材”助力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

图4

为期一年的企业淬炼,让学生在创新能力、工程思维和职业认同上完成“三级跳”。“技术不光要新,更要贴着产业需求跑”“最珍贵的不是学会调参数,而是摸到‘理论和现实接轨’的门道”……面对课本知识与生产线复杂情况之间的张力,机械工程专业的赵同学蹲在产线旁反复测试,终于攻克专业难题,让开椰机的成功率从60%跃升至 80%。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地对参与实践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从‘技术执行者’到‘创新策源者’,学生们展现的系统思维和工程化能力,正是行业最渴求的素质。”

记者了解到,首期学生已带着专利成果与产业思维回归校园。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介绍,希望以“入企铸剑”的培养模式,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持续输送“来之能战”的工程人才,推动科研成果在生产线上开花结果。(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黎子承 时间:2025-08-11)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王宇  编辑:王宇

相关阅读

本月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