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东华日”:以科技赋能设计 以时尚温暖城市

发布时间:2025-09-27发布部门:人文社会科学处 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 人文学院 党委宣传部 等

主题: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组织单位:   

9月27日,黄浦江畔的设计热潮因2025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东华日”而愈发澎湃。作为上海十五载构建“世界设计之都”创新实践的中坚力量,东华大学通过“论坛谋策、展览呈智、秀演传韵”三大篇章,将“设计+科技”与“时尚+科技”的创新基因深深嵌入城市发展的肌理。从思想交锋的论坛,到触手可及的科技设计展品,再到文化浸润的时尚秀演,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高校在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赋能人民城市建设中的“东华担当”,为上海世界设计之都的建设与设计驱动发展中注入了强劲动力。

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校长项延训,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葛东波,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曹静,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治东、副校长阎林平出席大会相关活动。

项延训出席25日大会开幕式,并为U35青年设计人才颁奖。由东华大学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共同发起的“皇家艺术学院上海中心”创意设计产业项目在现场发布。

(项延训为U35青年设计人才颁奖)

激荡思想,共绘设计驱动未来新图景

“设计并非孤立创意,而是贯穿生态、生产、生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9月27日下午,“生生不息:设计驱动的生态・生产・生活新未来”科技与时尚智库论坛座无虚席,一场跨越学界、产业界、政策界的思想盛宴在此拉开帷幕,将“生态设计”的议题推向中央舞台。

刘承功在论坛致辞中表示,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是上海汇聚全球创意的关键平台,我们深感荣幸能够深度参与并主办此次论坛。他指出,论坛以“生生不息:设计驱动的生态·生产·生活新未来”为主题,旨在突破传统时尚边界,探寻其人文精神、文化逻辑与科技动能。东华大学长期致力于推动时尚与科技、艺术与产业、传统与未来的深度融合,确立“设计驱动”为核心引擎,认为其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问题解决、价值重塑与未来把握的关键。他提到,本次论坛将为跨领域交流搭建平台。东华大学在智能纺织、绿色材料领域拥有扎实基础和丰富成果,未来将充分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深化国际合作,培养卓越设计人才,为推动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刘承功在论坛上致辞)

论坛上,葛东波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作为“设计之都”,已在可持续设计领域筑牢基础,创意设计产业势头强劲,新通联可持续包装、上汽绿色汽车设计等标杆案例涌现,零碳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为“双碳”目标助力。面向未来,上海将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完善“研发+设计+服务”产业链,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培育设计人才;二是推行全产业链绿色智造,促进绿色原材料与创意融合,减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三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时尚消费新场景,以AI、大数据赋能设计与体验升级。他表示,本次论坛是设计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期待各方为产业献策,共同推动“上海设计”走向世界、服务全球。

(葛东波在论坛上致辞)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2025年度上海时尚引领标杆企业以及“上海时尚出品”创新产品系列。

“当我们谈论自然正增益时,并非仅指‘减少伤害’,而是强调‘增加益处’。将设计视作系统工程:从材料源头、供应链透明度、使用周期直至回收再生,在每个环节嵌入集体行动——品牌、工厂、消费者与政策多方协同发力。每一次选择都在重新塑造生态资产负债表,推动时尚行业从资源索取者转变为生态修复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上海区域项目总监王倩在主旨演讲中如是说。

南通富美服饰董事长孙建华分享道:“不争而善胜,胜在将复杂问题留于企业,将价值回馈给用户。设计并非简单堆砌元素,而是依托供应链的精简、工艺的持久与体验的真实,切实解决具体问题。当产品本身能够彰显价值,营销自然可以归于宁静;当细节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口碑便会成为最强大的流量入口。”

复旦大学张伊娜教授从智库的视角出发,指出:“从智库的视角审视消费趋势,下一轮增长点将聚焦于‘理性可感’:通过数据洞察结构性机会,借助情感叙事连接生活方式。扩大时尚消费的切入点,在于以绿色、国潮及科技面料等微趋势撬动细分人群;通过提供可负担的美学与服务,将一次性购买转化为长期关系。”

(论坛现场)

在圆桌论坛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校长肯·尼尔(Ken Neil)教授、英国诺维奇艺术大学副校长本·斯托弗(Ben Stopher)教授、国际知名可持续设计专家约瑟夫·普雷斯(Joseph Press)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邱信贤教授、历峰集团时尚品牌人力资源总监杨立伟、上海戏剧学院杨青青教授、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孙捷教授等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AI 与可持续时尚的多重未来”这一主题。讨论围绕“可持续时尚”“设计驱动”以及“智能科技”三大议题展开,直面全球范围内最新的技术伦理、文化传承与产业落地之间的矛盾与协同问题,为学术界和时尚行业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有效解决方案。

此外,第四届汉服创意与版权论坛聚焦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挖掘,通过版权保护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原源不断,生生不息”可持续时尚论坛紧扣“可持续”主题,聚焦绿色消费、绿色材料与循环经济。两场分论坛凸显了东华大学在服务城市文化传承与生态建设方面的多维布局与不懈努力。

科技赋能时尚与设计,将“超未来”设计融入未来生活

2025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5)上,东华大学的“超时尚——人工智能与可持续时尚的多重未来”展区成为备受瞩目的“打卡热点”。展区内展示了“月壤成纤”“无氟安踏膜”以及会“发光”的汽车内饰等近30件科技与时尚跨界融合的成果,令观众惊叹:“原来时尚与设计竟能如此‘硬核’。”

在展区中,“月壤成纤”技术展品吸引了众多好奇的目光。科研团队成功将月球土壤“点石成丝”,这一技术既可作为月球科研站的“建筑筋骨”,又能用于制作柔性舱体,将“太空梦”织入现实。不远处,嫦娥四号鹊桥天线金属网模型彰显实力,这项使中国跻身全球前列的技术,早已在“北斗”“天通”上大放异彩。

绿色低碳成果同样备受瞩目。“服装—服装”全生命周期循环再生技术,为旧衣服赋予了“新生”,全球首套3万吨级废旧聚酯纺织品连续熔体高效解聚及再生生产线成功破解了纺织废料难题。一件搭载“无氟安踏膜”的冲锋衣同样引人注目,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材料突破了传统防水透湿技术的局限,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并率先实现量产的高性能无氟防水透湿材料项目。东华与蔻驰共创的包袋设计巧妙,利用旧物料拼出宋锦纹样,为循环时尚注入了“东方美”。

作为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重要合作伙伴和承办方,东华大学此次展览不仅展现了科技与时尚的前沿探索,更凸显了“设计为民”的价值追求。汽车座舱内饰能随触摸“吟诵国风光影”,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的面料,轻触动物爪印即发光并播放音乐;在VR嗅觉游戏中,老人挥挥手便能“闻”到花香,边玩边锻炼认知能力。此外,上海第二代综合杆、城市家具国标,都是东华为“人民城市”提供的贴心设计,使街道更整洁,让老人和残障人士出行更加便捷。

作为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建设的“合伙人”,东华大学凭借“设计+科技”和“时尚+科技”的硬实力,不仅将航天、低碳等大国需求落地,更让市民生活愈发美好。这场展览,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东华“重服务、强贡献”精神的生动诠释。

文化为魂、科技为翼,演绎申城时尚与设计的“过去与未来”

大会主会场的灯光逐渐暗淡,大屏上“星树冠宇”的数字图景缓缓展开——白玉兰的轮廓与星际光影交织,碳基元素向硅基元素动态演变。一场跨越时空的衣尚东方——“镜・界”超时尚秀,为大会注入了文化之魂与科技之力。

秀演以《镜・像》《梦・域》《光・耀》三幕展开,60套作品均出自东华新锐设计师与优秀毕业生之手,每一件都是文化与科技的结晶。设计师运用反光材质与金属元素,精心打造出“镜中天地”。《镜・像》系列以创新构成为核心,不对称斗篷上的镜面镶嵌使光线无限折射,既呼应“以史为鉴”的哲学思想,又融入上海“海派文化”的精致韵味。舞台背景中,广富林遗址的数字影像缓缓流动,让观众真切触摸到“上海之根”的厚重历史。

AIGC技术生成的无重力线条在大屏上游走,羽毛织物随气流算法舒展。《梦・域》系列堪称“AI与时尚的共舞”,智能面料实时转化为烟雾状生命体,配合镜面水纹特效,营造出超现实的梦境。这不仅是视觉盛宴,更展现了东华在AI设计、智能面料领域的卓越成果。

《光・耀》系列将秀演推向高潮。水晶镶嵌服饰在数控灯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斑,宛如上海五大新城的璀璨夜景。舞台背景中,白玉兰绽放的数字影像与五大新城地标交织,既传递“上海文化”的内核,又展现城市更新的蓬勃活力。更动人的是,秀演音乐皆为东华学子原创,旋律中巧妙融入江南丝竹与电子音效,为“海派时尚”赋予了专属的动人旋律。


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设计+科技”与“时尚+科技”等学科创新综合优势,在集聚创新元素、培育设计人才、开展前瞻性研究、强化智库建设、加速产教融合等多个领域,与上海城市发展保持深度同频共振。学校汇聚设计精英,整合优质资源,持续对外输出卓越的产学研设计成果,为上海打造世界设计之都贡献“东华力量”与“东华智慧”。

视频:   摄影: 杨玉璋、部分来源于组委会撰写:王宇  信息员:王宇  编辑:朱一超

相关阅读

本月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