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东华
更多
更多
中国青年报头条:到大学去 传承人“组团创新”,非遗...
中国科学报:用“膜”法破解极端环境取水难题
光明日报:中外青年走进安吉余村 以可持续时尚探寻生...
上观新闻:新思政与新文科如何塑造新人才
中国青年报:13个国家的大学生共同探索时尚如何赋能中...
新民晚报:东华学生教AI破译混纺“黑匣子” 废旧纺织...
中国青年报头条:到大学去 传承人“组团创新”,非遗...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树人,也是如此。当南腔北调的方言在同一个教室里响起,当刻刀、染料、丝线被用来一起完成一件作品,这些从四面八方聚到大学校园的传承人,让非遗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开始实施,高校加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10年来,传承人们一批批走入高校,像树木呼吸生长,带动着乡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文化养料的吸...
中国科学报:用“膜”法破解极端环境取水难题
本报讯(见习记者江庆龄)近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硕士研究生姚家傲等组成的学生团队开发的三类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功能膜产品——大气集水膜、海水蒸发器、抗菌纳滤膜,已完成中试测试,并与数家企业和国际水务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在地球上最干旱的地方之一、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居民在风口山坡上架起一排排“雾网”,待空气中飘来的水汽在网面凝结成滴,小心地用管子接入生活用水槽……姚家傲在纪录片中看到这一幕后,...
光明日报:中外青年走进安吉余村 以可持续时尚探寻生...
近日,来自英国、德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20余名国际师生与30余名东华大学师生组成暑期实践团队,走进浙江安吉余村开展“生态时尚全球合伙人工作营”,以实地调研、文化体验、创意设计等形式探索可持续时尚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径,寻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走进竹印象博物馆,竹编器具、竹雕艺术在光影中诉说着千年竹文化。中外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竹编技法,在穿、插、绕、贴的实践中沉浸式感知中国非遗的匠心...
上观新闻:新思政与新文科如何塑造新人才
将宏大叙事与抽象理论有效转化为可感知、可探究、可践行的专业价值判断。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科思政与新文科建设的深度融合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近日,“多维融合创新育人路径:学科思政与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圆桌会议在东华大学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及东华大学的专家学者聚焦“学科思政与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理论构建到范式转型再到实践探索,系统...
中国青年报:13个国家的大学生共同探索时尚如何赋能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杨兴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竹编技艺的现代转化、茶道美学的国际表达……近日,来自中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13个国家的30余名大学生组成了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暑期实践团,走进安吉余村参加“生态时尚全球合伙人工作营”,以实地调研、文化体验、创意设计等形式,探索可持续时尚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径,寻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中外学生组成小队共同创作竹编作品。东华大学供图...
新民晚报:东华学生教AI破译混纺“黑匣子” 废旧纺织...
本报讯(记者 张炯强)您家中的旧衣物最终去了哪里?面对我国每年产生的2600万吨废旧纺织品及其仅20%的循环利用率,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杨瑞所在的学生团队,研发出“织觉智鉴——废旧纺织品智能化分拣系统”,凭借98%的高识别准确率和3600件/小时的处理效率,直击行业分拣痛点,为纺织业绿色转型注入创新动力。“通过科技赋能,我们希望每一块布料都能‘重获新生’,让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融入生活。”瞄准行业痛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