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龙华殡仪馆大厅,哀乐低回,凝重肃穆,大家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都在深切地怀念一位——在纺织业界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学术界知名的教授、博导——王兟老师。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浙江省面纺织行业协会、山东如意集团、洛阳白玛集团、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等单位发来了唁电、唁函,对王老师的不幸去世深表悲痛,指出“他的去世是我国纺织行业科技战线的一大损失”,“使学校失去了一名科技英才,我们失去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一位良师益友”。
大厅里层层叠叠摆满了用鲜花做成的花篮与花圈,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德才兼备的专家、学者的敬重与哀思。东华大学党委书记薛有义、校长徐明稚以及吴楚武、王以刚、朱世根、陈田初、王耀权等校领导亲临追悼会现场;中国面纺织行业协会、中国针织行业协会、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技术中心、上海华申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浙江、广西等地的25家企事业单位派员出席了追悼会;东华大学各学院、研究基地、机关部处等43个部门和来自全国各地42家企事业单位以及不计其数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老总学生们敬献了花篮、花圈。
王兟老师是一位几十年如一日,踏实工作,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敬业奉献、受人尊敬的好老师,又是一位把事业看得高于生命,把知识和聪明才智溶入、奉献社会,艰苦朴素、无私忘我工作的社会活动家。他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包括行业领导、校院领导、众多学科带头人在内的校内外领导、专家和师生的广泛赞誉。
他先后主持过国家九五攻关等多项国家、省、部委的重大项目,先后获得七项省部级优秀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优秀产品奖,并有多项发明。还担任了安徽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华申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等职务,在纺织学术界和产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做到教书育人。他对纺织教学情有独钟,有独到的见解,善于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工业实际相结合,推动了学科教育的发展,为青年教师培养、推动纺织教学改革、纺织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兟老师是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为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倾注了大量心血。2000年他与同事们夜以继日地赶写重点实验室的申报材料,亲自赴京参加申报答辩,为国内纺织院校唯一的纺织类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而奔波。经过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最终在竞争激烈的重点实验室申报中确保了我校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成功申报。
由于为事业日夜奔忙、操劳过渡,2001年3月,他突然得了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被送进了市六医院,经多方抢救才暂渡难关。稍好一点他又投入工作,连着数月的辛劳,到11月他旧病复发,并发黄疸、胆道阻塞,再次入院。02年元月病情恶化,千钧一发、命悬一线,在六院经受了一场大手术,他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但刚脱离危险期,刚撤销病危通知,他就不顾病痛,天天在病床上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刚能自理就要求出院。胰腺炎未痊愈是十分危险的,随时会复发,一般至少得休息一至两年。家人以单位同事的病情为例疾言相劝,他却说:“学生的课已耽误很多了,学生在等我,重点实验室刚建立,时间拖不起呀!”。他不顾胰头还肿着,胰尾还留有两个囊肿,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去。
2002年4月王兟老师在手术后病体尚未痊愈的情况下,又挑起了调整后的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重任,他坚持每天到办公室上班,还常常出差,运用他的智慧和影响为重点实验室的规划、发展和学科基地建设、凝聚实验室队伍、吸引社会和行业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他的辛勤耕耘下,众多企业汇集到了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上,重点实验室在社会上逐渐有了影响力。在学校相关领导的关心和王兟老师的带领下,重点实验室在非常艰难的时期,成功地通过了教育部的中期评估。
记得那段日子,他总是骑着那俩旧自行车来回奔走,回到家常常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他对家人说:“身体太虚弱了,没体力,但这实验室不检查不行呀!”。家人劝他无论如何要休息,他却说:“工作是我唯一的爱好,我喜欢的事业就让我去做,我不在乎生命长短,我无怨无悔”。
由于带病上班,病情慢慢在恶化,开刀的伤口始终无法愈合,伤口处常有血水渗出并伴随低烧不断。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要他立即住院并且不允许他工作,可他在烧退后就急着办出院手续,继续回到他的岗位上。他的胞弟回忆道:有一次他拖着病体又去北京出差,打电话回上海,胞弟对他说:“你怎么还能出差?你真是不要命啦”。他回答说:“重点实验室的事,事关学校荣誉,就是拚掉老命,也不能推掉,只有豁出去了”。到了03年3月以后,他的身体已相当虚弱了,病情进一步恶化,不断的发烧迫使他不得不常驻医院,但他仍不顾医生的劝阻,偷偷回学校为研究生上课。讲课已站不动了,他就坐着用微型扩音器上课。家人劝说他换老师,他说“换人要影响讲课质量”,他就这样咬牙坚持着。
03年10月,他已很消瘦枯竭了,病已重到了不能进食。在学校的关心下,被转送到了瑞金医院抢救治疗。经专家诊断:由于没很好休息,导致胰腺炎反复多次发作,由急性胰腺炎变成慢性胰腺炎,后又逐步病变成胰腺癌。医院已无能为力了。
然死亡的威胁没有改变他对教育事业、纺织事业的忠诚。一旦尚有精力他就在病榻上整天伏案准备讲稿,修改学生论文,和企业电话联系,商量如何解决各类问题,继续为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蓝图。即使在病重期间,他还念念不忘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关注纺织科技的未来。他对家人说,“现在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看看书了”。于是,在家和医院卧床期间,他都是在翻阅专业书籍、原刊杂志,撰写、修改论文手稿中度过的。坐在病榻上的他,就始终没有停止过他的工作,他人在病房却心系纺织发展和纺织教育事业,他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从事的事业不知疲倦、忘我工作的人,一个最终倒在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的人。他曾说过“近年来由于年迈体衰,办事已是力不从心,记忆力也逐渐衰退,思维也日渐迟钝缓慢,这是自然规律的必然,但我希望自己在最后几年的工作中能多做一些实事,对我们从事的纺织工业能有些微薄的贡献”。
王兟老师是一位在纺织界有着相当影响力但却始终把自己看作普通人的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师,他的心灵崇高而伟大。生命已垂危,可他视死如归,心里只有他的学生、他的重点实验室以及他的纺织界同行们。他总是说:中国的纺织企业太艰难,我要用我的知识尽力地帮助他们。离开人世前的两个星期,他已说不动话,他还让家人给一个化纤厂打电话,询问他们进口设备上的主轴材料解决了没有。有人说知识分子为名和利所困,可到生命已要走到尽头,名利还有什么价值?没有崇高的心灵、伟大纯洁的人生目标,他怎能对纺织教育事业有如此深刻的感情?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星期,他的研究生们来探望他,他用仅有的力气,含着泪说:“王老师对不起你们,不能指导你们了”。在临终前三天,他对六院的住院部杨主任说:“你们帮我渡过这难关直至研究生毕业吧,我的学生不能没有导师呀”。他的心里装着的只有事业、只有别人,而唯独没有他自己。
王兟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深切地爱着他的妻儿和亲人,他是那样地渴望去丹麦,去看看他女儿的研究所,却总因工作忙不能成行,这也成了他终生的遗憾。他艰苦朴素,严以律己,即使患病期间,他都始终咬着牙关,骑着他那旧自行车上下班、下企业。他给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而自己索取得很少、很少,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可是他的生命是如此光辉灿烂。
王兟老师他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的纺织及教育事业,为我国纺织、教育和东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心中的骄傲!我们将永远缅怀他。他的品德和精神将永远激励他的同事、朋友、学生为我国的纺织事业而不懈努力。
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供稿
执笔:翟 涵
2004年10月12日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