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突破知识的疆域——默克应用设计大赛一等奖得主潘亦健的学习感悟

发布时间:2004-11-24发布部门:莱佛士国际设计学院
    25岁的潘亦健刚刚升入时装设计系本科学习,前两天,他收到一份自己也没想到的开学“大礼”——在刚刚揭晓的德国默克珍珠颜料应用设计大赛中,他设计的一块名为“突破”的珠光面料获得了一等奖!2年前,为了心中的时装梦,他从温州一家服装营销公司辞去了部门副主管一职,如今,他觉得梦圆的一刻渐渐近了。

    德国默克珍珠颜料应用设计大赛中国流行色协会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联合承办的,在上海地区纺织设计类专业学子中展开的一场面料花样设计竞赛。大赛要求并不复杂——根据05春夏色彩流行趋势及05家居流行趋势,结合都市市场,设计一块珠光面料。然而,评选的指标却很全面——颜料运用技巧程度、市场应用潜力、创新精神和时尚切合度,缺一不可。
从告别小城温州到融入上海的霓虹,异乡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自然而然成了潘亦健的灵感源泉。在他眼中,功名、欲望、权力等把都市人套进了一个又一个藩篱,必须有那么一股力量,让他们不停“突破”来自内心和外界的束缚。于是,他用抽象的手法描述着这种冲突状态——不同的几何图形表达繁杂的都市生活,外部套着的方框则象征着世俗压力。他选择了黑、灰、红三色作为主色调,其中,黑色代表沉重,灰色代表压抑,些许的红色则代表着着奔放的激情。而在整体的灰暗色调中,他点上了珠光颜料,在对比中继续着对主题的强化。为了强调图案的适用性,潘亦健特意从董家渡市场,淘来一块细纹牛仔布和一块粗犷的棉针织布绘上纹样。悉心准备,果然迎来了评委的垂青目光。

    而在他看来,灵感之所以能够破土而出,应归功于2年辛苦的求学历程。虽然是免试入学,但一进校,老师就告诫迫不及待想出成绩的年轻人,学校实行的是“宽进严出”政策,淘汰率接近50%!潘亦健一面无时不刻不在感受着压力,同时,也尽情享受着充电的畅快。细细回想起来,在拉萨尔的课堂里,他的老师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爱尔兰、土耳其等多个国家,他们用准确的专业触觉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帮潘亦健不断打破知识的疆域,探寻前程。

    说起老师对自己的帮助,他谈到最多的是系主任Louis。大一时,在他的时装绘画课上,小潘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以前的绘画基础并不值得骄傲,未来的创作,需要更多全新的积累。普通绘画中,人的头身比例在1比7左右,时装画则必须达到1比9,而且,强调的不是静态细节,而是如何在动态中表现衣装的质感和灵性。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料的性格,Louisd的“鬼点子”不少。一次,他在黑板上列出长长一串英文单词,原来,这是50种面料名称,他要求学生去找到样品,研究特性,然后写成报告。于是,潘亦健和小组同学们一起走街串巷,这个起初对面料“木知木觉”的男生忙不迭地拍照,取样,观察丝绸燃烧后的灰烬,触摸斜纹和平纹棉布手感有何不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作业顺利完成了,而潘亦健至今仍觉得,那段日子里,闭上眼睛就能见到各种面料用不同的姿态在“舞蹈”。现在,在他的设计图稿里,线条的运用更自如——硬朗的线条适于表现麻的悬垂质感,避免棱角才能诉说雪纺的柔情。

    说起“外教”,很多人总会和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联系起来。其实,并不尽然。今年4月,在大专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综合设计课(Workshop)韩籍女教师让他见识了精益求精在一名优秀设计师的长成道路上,有多重要。起初,潘亦健为一个课堂迷你秀设计了一套中国传统特色的男装,初样修改时,面临毕业的他对这份作业并不特别在意,仅仅把直筒裤管当中剪开,变成“镶拼式”就重新递到了老师手中,谁料,老师一概往日的柔声细语,大声斥责了他的马虎,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许多“硬伤”——门襟镶边剪裁时没有考虑到立体效果,结果造成间隙过大;作品商业味太重,少了设计感;最关键的是,“交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成为设计师对待创作的态度。闻过则改,他决心用下一份作业证明自己的努力,他通过合理的剪裁,找到了牛仔和棉、麻和谐共存的方式,又用绿与白的配色呼应春夏女装的时尚潮流,这一回,老师笑了。

    虽然口语表达已经流利很多,但专业论文写作还要和外教再切磋切磋;虽然课堂上已经成功创立并推销了自己的休闲职业装品牌,可那只是“虚拟”,和同学合作的“Open”的设计工作室还要多经历一些市场考验……想到这些,潘亦健觉得自己的成长空间还很广阔。
幸运的是,未来留给他的,除了更具挑战的本科课程,还有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像是一种巧合,“突破”也是他生活的关键词。突破思维桎梏,突破自己,永远没有终点。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