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文汇报》:2004年度科技进步奖若干项目解读

发布时间:2005-05-16发布部门:宣传部
    文/本报记者张懿任荃

    科技并不一定阳春白雪,得奖成果和生活非常接近。

    昨天,本市举行隆重仪式,对一批科技成果和科研人员进行奖励。记者发现,在获得一二等奖的项目中,既有研究宇宙形成、激光晶体等基础科学,更多的则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

    为此,记者挑选了四个有意思的项目,恰好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折射出我们正在、以及即将被科技提升的生活。

    衣:纳米化纤真神奇

    化纤和真丝,按常理,普通百姓都能轻易做出分辨,不过,十几个专门从事纺织品外贸的专家竟然都会看走眼。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谈到这个故事津津乐道。“两块面料,一块是我们开发的新型丙纶,一块是真丝,事先不告诉那些专家,让他们分辨,谁知十几个人又看又摸,最后都觉得,那块丙纶布才是真丝。”

    要知道,此前,又硬又韧的丙纶,是用来做蛇皮袋的。能“比真丝还真丝”,秘密就在于,通过特殊的科技加工,每根丙纶纤维丝的直径达到了头发丝的1/10。

    把化纤做得像真丝,很难,可是,要又舒爽,又“功能化”,就更难了。实际上,这才是让东华大学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理由。

    功能化,就是通过纳米技术,使衣物在美观、舒适之外,还被赋予了各种新功能。

    功能一:负离子——每立方厘米的负离子丙纶能产生4700个负离子,“穿上这样的衣服,在密闭的空调房里,感觉就跟身处森林一般。”

    功能二:杀菌——更科学的说法是“抑菌内衣”,材料是新型尼龙,抑菌效率达到93%;不但舒适度、外观和普通内衣没有两样,皮肤上的伤口也不容易感染。

    功能三:防晒——原本防紫外的涤纶布因为比较粗糙,大多被用来做伞面,或者是披肩,现在,可以做成贴身穿的衣服,紫外线屏蔽率达到96%以上。

    功能四:保暖——这种面料,一边能防止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流失,而且能吸收阳光的红外线,如同单向透明的玻璃,保温效果奇佳,冬天甚至不用穿羊毛衫。

    作为课题的第一完成人,朱美芳教授表示,这些化纤已经完全可以实现产业化,成本也不会比普通面料贵多少。

    食:超级水稻香喷喷

    怎样的大米才算好?老百姓说,要闻起来香,吃起来糯;农民伯伯说,最好产量高,而且“体质”好。按传统方法育种,很难两全其美。上海市农科院的研究人员独辟蹊径,历经十几年终于选育出“金丰”、“申优1号”两个超级水稻新品种。

    就品种而言,“金丰”和“申优1号”属粳稻,却汲取了籼稻特有的抗稻瘟病的优良基因,省去了不少农药,缓解了环境污染。为博采“众家之长”,科研人员特意让粳籼两个品种反复杂交,十五六代后,一个近乎完美的粳稻品种诞生了。

    从外观上看,“金丰”和“申优1号”晶莹透亮、长短均一、颗粒饱满,煮出的饭更是香气扑鼻,又软又糯,即便冷了也不硬,出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等9项米质指标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丰收地里,平均每亩增产10%至20%,绝对产量高达770公斤/亩,打破了常规粳稻的产量极限,赛过日、韩、印度的超高产品种。

    超级水稻粒粒皆辛苦。回想当年的育种经历,课题负责人、市农科院副研究员万常照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双城故事”。原来,为加快育种速度,课题组每年4月在上海播种,11月收获;怀揣种子,背起行囊,科研人员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海南播种,直到次年4月收割。如此周而复始,整整坚持了12年。

    住:中央空调无病毒

    空气净化器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新鲜,包括许多净水器在内,这些装置里都有一个“筛子”,滤掉空气中的尘粒和细菌。不过,要做一个过滤病毒的筛子就难了,因为大多数病毒要比细菌小得多。

    能捕捉空气中的病毒颗粒,然后几乎百分之百地杀死它们,这就是上海交大的中央空调灭病毒装置的不平凡之处。有了它,就基本不用担心病毒通过空调在各个房间散播了。

    “一般细菌的大小是微米级的,而病毒是纳米级的(1000纳米=1微米),如果要做一个能筛出病毒的‘筛子’,就很难保证畅通的通风。”课题第一完成人、交大生命学院教授徐学敏告诉记者。

    诀窍其实一点就透。徐学敏介绍,他们的方法是给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尘埃等颗粒加上电,同时在空调管道里形成一个电磁场,利用电荷“异性相吸”的原理,病毒就会被吸附到电极板上。这样的方法,在世界上也属于创新。

    只要抓住病毒,它们就成了“刀俎上的鱼肉”,高温、紫外线、臭氧,多管齐下,病毒难逃一死。

    为了证明效果,又不致于人为传播病毒,交大的专家们选择了一种名为“噬菌体”的无害微生物,作为病毒的替身。噬菌体大小和病毒差不多,生命力比病毒还要强。实验证明,在短时间内,交大的装置能达到99.4%的净化效率;而实际应用在办公楼中,仅2个小时,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下降了2/3。

    实际上,这个神奇的装置貌不惊人,不过鞋盒大小,每个空调出风口装一个,就能有效阻隔病毒传播。耗电不多,价格也不贵。

    行:哪里畅通抬头看

    虹桥世贸商城旁,一块16平方米大的情报板高悬在延安高架龙门架上,“申”字型高架路况一目了然:绿色代表畅通,车速开到45公里以上不成问题;黄色表示拥挤,如果不赶时间,20至45公里的时速还混得过去;红色提醒堵塞,进入这一路段车速可能不到20公里/小时,大家最好绕道而行。

    一年多前,被称为“智能交警”的可变情报板“走”上了内环、延西和南北高架的各个路段,按照尺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板是高架上过往车辆的行路高参;中板挂在高架下匝道前方500米处,提示前方和相邻出口的车流量;至于高架上匝道是开是关、是畅是堵,就得由“驻守”在上匝道前方地面的小板说了算。

    如此能耐源自其背后的“神经中枢”——高架路面地下约5厘米处,每隔三四百米都埋有线圈,每隔20秒采集车流量、流速和路面占有率等路况信息。

    尽管“智能交警”上岗时间不长,但功劳不小。高架路通行效率提高20%以上,如同申城又多了14公里长的高架道路,节约建设投资40至50亿元,尾气排放减少一成以上。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