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汪家伟熟门熟路地拐进一个小区,敲开一楼一户人家房门。住在这里的许连发老人,马上要过百岁大寿,看到家伟,老人笑逐颜开,握着他的手,喃喃地絮叨着。14年来,汪家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见面方式。
在上海的另一端,瞿丽俊刚下班回家,掏出手机来,又看了遍路上收到的短信,“瞿姐姐,现在忙吗?找男朋友了吗?”小瞿微红着脸,“这个调皮的小张圣,该去看看她了。”
汪家伟与许连发、瞿丽俊与张圣,都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他们以前彼此并不认识,社区志愿者“一助一”服务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与社区里有困难的人结对服务,长期坚持,陌生人变成了朋友,甚至亲人。像这样的“一助一”社区志愿服务,在上海足有3万余对。
一
14年“祖孙”情
14年过去,汪家伟38岁了,当年利利落落爬上屋顶替许老伯铺瓦的小伙子,如今已拖家带口,而他照顾的许老伯也马上要过百岁大寿了。
汪家伟照顾孤老许连发,已整整14年了。
14年过去,汪家伟38岁了,当年利利落落爬上屋顶替许老伯铺瓦的小伙子,如今已拖家带口,而他照顾的许老伯也马上要过百岁大寿了。
慢慢揉着许老伯的手,汪家伟在心里盘算着,该怎么给老人祝寿。但他还不肯告诉老人祝寿的计划,他说,老人老了,虽然身体好,还是别让他太费神,到时只要他开开心心的就好。
自从1992年,宝钢集团上海第一钢铁有限公司职工汪家伟走进社区,与许老伯结成对子,非亲非故的两人在岁月中就有了一段祖孙情,绵延至今。
许老伯是孤老,可他不止一次告诉别人,“小汪是我的好孙子。”汪家伟每个月总要往许老伯这边跑几次才放心,他说:“隔阵子不去他会想我,我也会惦记他,出差时都会想着老人好不好。”
事实上,汪家伟也是我国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较早的参与者之一。在上海,社区志愿服务正是从早期的“学雷锋”、“做好事”,和20世纪90年代青年人深入社区,走向基层开展服务开始的,这也意味着“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的正式启动,并由此成为上海地区一个具有独立品牌的活动。
与汪家伟不同,刚刚参加工作的瞿丽俊,是在大学时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当时,上海的“一助一”社区志愿服务,早已步入一个新时期。
二
不仅仅是“济贫救弱”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团组织牵线搭桥,上海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与固定对象长期结对,提供服务。
追溯上海“一助一”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共青团上海市委的同志都会不约而同地感慨,多年的发展,“一助一”的形式在变化,但温暖却一脉相承。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团组织牵线搭桥,上海不少街镇社区与志愿服务机构联合在社区建立服务站,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与固定对象长期结对,提供服务。“一助一”的长期性慢慢揉着许老伯的手,汪家伟在心里盘算着,该怎么给老人祝寿。但他还不肯告诉老人祝寿的计划,他说,老人老了,虽然身体好,还是别让他太费神,到时只要他开开心心的就好。
自从1992年,宝钢集团上海第一钢铁有限公司职工汪家伟走进社区,与许老伯结成对子,非亲非故的两人在岁月中就有了一段祖孙情,绵延至今。
许老伯是孤老,可他不止一次告诉别人,“小汪是我的好孙子。”汪家伟每个月总要往许老伯这边跑几次才放心,他说:“隔阵子不去他会想我,我也会惦记他,出差时都会想着老人好不好。”
事实上,汪家伟也是我国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较早的参与者之一。在上海,社区志愿服务正是从早期的“学雷锋”、“做好事”,和20世纪90年代青年人深入社区,走向基层开展服务开始的,这也意味着“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的正式启动,并由此成为上海地区一个具有独立品牌的活动。
与汪家伟不同,刚刚参加工作的瞿丽俊,是在大学时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当时,上海的“一助一”社区志愿服务,早已步入一个新时期。
二
不仅仅是“济贫救弱”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团组织牵线搭桥,上海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与固定对象长期结对,提供服务。
追溯上海“一助一”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共青团上海市委的同志都会不约而同地感慨,多年的发展,“一助一”的形式在变化,但温暖却一脉相承。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团组织牵线搭桥,上海不少街镇社区与志愿服务机构联合在社区建立服务站,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与固定对象长期结对,提供服务。“一助一”的长期性,由此开始得到制度性的保证,越来越多的社会困难群体,得到青年志愿者们的各类服务,而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济贫救弱”。
2002年,当时在东华大学读大二的瞿丽俊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志愿服务,成为她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瞿丽俊主要服务的华阳自强少年学校,就是街道与志愿者联合建立起的一个志愿服务平台。她和东华大学的志愿者们,每天晚上和周六下午到自强学校,为社区里的单亲子女、残疾儿童、特困青少年等担任编外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
在这期间,“一助一”式的帮助,让志愿服务的精神融进了瞿丽俊的心灵深处。小张圣,前的房子拆迁时,正是汪家伟跑了十几趟拆迁办公室,帮助他找到了合适的新房子。
这期间,汪家伟获得过荣誉,也遇到过烦恼。但汪家伟说:“就是一颗平常心,我应该担起责任。”
瞿丽俊选择志愿者服务的心思也很简单,就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但经历了“一助一”服务的磨练,她也更多地体会到了肩上的一份责任。
这样默默付出的志愿者,在上海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青年志愿者已有近30万人,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已达1.5万支,而青年志愿者“一助一”社区志愿服务的数目,有3万余对。
四
搭建更宽广的桥梁
很多人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却找不到途径;基层社区和群众中还存在着很多对志愿服务的实际需求,却又无法满足。
汪家伟、瞿丽俊这两代志愿者,映衬出一种时代的变化:如今的“一助一”活动,既有志愿者的个人努力,更有着志愿者团体凝聚的力量;既大量保留了过去“济贫救弱”的特点,也更体现出一种互助性。
今天的“一助一”活动更是从物质救助上升到了精神互助,通过志愿者或组织本身能力实现多层次的资源共享。
如今的上海,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的形式更加多样,出现了不少新的萌芽。如上海不少白领们自发组织起来服务社区乃至服务全国,便是纯粹来自草根的志愿行为。是上海团组织发现这些萌芽并加以了组织与协调。
“要从机制上探索,怎么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上来,将‘一助一’发展得覆盖面更广,创造一个提供援助与受援之间的信息对接平台,这些创新的方式,也要多加联系、服务与引导。”共青团上海市委地区工作部胡志宏部长说。
上海近日以“让公益成为青年的流行时尚”为主题,组织了包括微笑图书室在内的沪上百余个公益类青年民间组织,进行了大型公益展示和服务活动,为都市中的青年人提供走进公益、了解公益的平台。
正如一位从事志愿者管理工作的人士所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人都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能力和时间,但是却找不到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大量志愿服务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在基层社区和群众中还存在着很多对志愿服务的实际需求。
(人民日报12月2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