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解放日报:20万贫困学子点燃“隔代脱贫”希望

发布时间:2007-01-08发布部门:宣传部
  所有高校全部落实了当年的贷款计划,全市共有3.9万余名贫困大学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 
  引导学生开朗自信地生活
  对贫困学生来说,与经济资助同样重要的是精神“资助”。生而贫穷是不幸,学校鼓励贫困生选择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通过自强自立摆脱贫困。
  去年年底,市有关部门表彰了近20位优秀中小学教师义工。这些老师与贫困孩子结对,利用休息日,找他们谈心、为他们补课、带他们听文化讲座等。启秀实验中学金颖老师与两名学生结对,发现其中一个很内向,问十句话回应不了一句。得知他喜欢国际象棋后,金老师特地找来一位“高手”陪他下棋,棋艺切磋让这个孩子变得活泼自信起来,也渐渐愿意向金老师敞开心扉。
  在高校,老师重在鼓励贫困学子通过刻苦学习、勤工助学自强自立。华东师大学生德桑家在西藏,在勤工助学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她记得,第一次面试竞聘宿舍值班员时,因为普通话不太流利,很紧张。老师一再鼓励她,最终她得到了这个职位,“我不但挣到了生活费,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了锻炼。”上海交大设立自强奖学金,每年评10名学生。2001年首次评选时,获奖学生凑不满10个;如今,事迹优秀学生“一大把”,学校不得不把获奖名额扩大到15名。
  点燃“隔代脱贫”希望
  贫困学子健康成长,也把家庭带向脱贫的彼岸。
  东华大学信息学院毕业生小陈,前些日子为江苏农村的父亲盖了新房,乡亲们好不羡慕。上大学时,小陈家境十分困顿,妈妈生病,两个弟弟在念中学,全家就靠爸爸一人务农过活。大二那年,妈妈去世,小陈情绪特别低落,曾经整夜在校园里呆坐。老师每天晚上陪她谈心,鼓励她振作精神。毕业后,小陈进了一家大公司,两年后晋升为项目主管,如今月薪上万元,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年教师节,小陈都要回母校看望老师,师恩难忘。
  孩子积极进取,对贫困家庭也是种激励。童女士曾经很苦闷:丈夫在外地收入微薄;自己带着女儿在上海,一时找不到工作。女儿进入久隆模范中学后,读书全免费,还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为家里解除了后顾之忧。“女儿很争气,成绩好,还做班干部。我这个当妈的也不能落后,一定要找份工作,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个家撑起来。”如今,童女士找到一份企业财务工作,每天上班来回要3小时,但看到家里经济一点点宽裕,心里很充实。
  贫困学子感受爱、传递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上海交大医学院学生小周报名义务献血,被老师拦下,“你刚献血没多久,怎么又来了?”小周家境贫困,从小到大受到学校和社会许多帮助,总想找机会回报。她靠勤工助学挣生活费,还挤出钱来资助安徽地区贫困小学生读书。东华大学贫困学子积极参加学校志愿者服务队,从2002年至今,已有5千余人次学生,参加了1万多个学时的公益服务活动。
(解放日报1月7日07版:创意 )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