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中国教育报:上海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

发布时间:2007-03-09发布部门:宣传部
  3月5日的上海科技馆热闹非凡,复旦大学高山族文化博物馆、华东师大古钱币博物馆、东华大学服装服饰博物馆……上海11个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的首次联展吸引了大批市民的驻足,许多在国内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专业藏品让市民看后惊叹,“原来高校博物馆有着这么丰富、有价值的资源”。

  长期以来高校博物馆曾给人留下“陌生”、“利用率普遍偏低”的印象,从默默无闻到受到关注,从“走出深闺”到融入社会,“联展”浓缩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近年来的全新发展。

  缘起:幽居校园需人识

  除了众多的民族瑰宝,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多个“第一”同样显示着它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中医史专业博物馆;上海音乐学院的东方乐器博物馆是中国艺术院校中第一座乐器博物馆;复旦大学台湾高山族博物馆的台湾高山族民俗文物藏量是大陆之最。

  但是在众多上海高校博物馆中,只有少数几家在社会上略有名气,许多高校博物馆不仅大众不识,高校的学生也觉得“陌生”。根据上海市科教党委在高校进行的一份随机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只有50%左右的学生知晓,有的博物馆知晓度还不足30%。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随着2010年世博会的在沪举办,上海市民“到博物馆去”的兴致逐年提升,但高校博物馆长期以来却由于管理体制不一、发展不平衡而未能融入上海的博物馆文化中。

  “要‘走出深闺’首先要明确高校博物馆的本质属性,”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认为,高校博物馆大多依学科而建,凝聚着高校的深厚文化,它不仅具有收藏、陈列、研究的功能,更应具有育人、教育、文化传播的功能。“但事实上许多高校博物馆往往只关注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这使得它们的藏品主题单一、学术色彩浓重、形式陈旧呆板、难以吸引人。”

  出路:酒香还要勤吆喝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校园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软实力”的较量不断升级的今天,酒香的确还要勤吆喝。

  要统筹、整合不同特色高校的博物馆资源,使之形成整体性展示平台,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2005年,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正式命名了10个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从当年起每年资助各博物馆所在学校8万元,学校1∶1配套投入,用于博物馆整体包装、宣传,组织接待青少年和市民参观。2006年通过组织专家对各博物馆进行全方位的督查,强化其在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上的育人作用,并为各博物馆搭建学习交流平台。2007年首个高校博物馆联展开幕,上海的各高校博物馆开始打破各自的“围墙”走向社会,向公众敞开大门。由政府统筹、资助、推动的一系列举措将这些高校博物馆“沉睡”的创造力调动了起来,各高校博物馆也在此过程中由“等”、“靠”向“主动发展”转变。

  许多博物馆开始在展示与教育的互动,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寻求突破,从关注“我有什么”变为关心“我能给人们什么”和“人们要看什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前来参观的人都可以客串当一名实习“中医”,像模像样地“望闻问切”,观看舌苔、舌质形象液晶屏,使用辨证论治触摸屏系统,按切脉象模型和脉象仪。馆内特设的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等高科技展项让人们切身感受古老中医的博大精深。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博物馆为了让观众感受中国京剧的魅力,还配备专门的老师当场给观众画脸谱,穿戏装。博物馆还开设了京剧专题讲座,专门印刷“京剧艺术普及”小册子,致力于国粹的普及工作。

  如今上海的高校博物馆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学生和市民,还有为数不少的海外人士;这里已成为了大学新生入学、新教师入师的教育载体;成为了高校学生志愿者、讲解员的锻炼平台;成为了师生共同研究和拓展学科内容的丰厚素材。

  未来:为城市文化助力

  “世界上第一家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就是高校博物馆。今天的博物馆已不仅仅是‘立体的百科全书’,更是启人心智的终身教育场所,和城市的文化含量密切相关。”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认为,作为城市博物馆文化的“新生力量”,高校博物馆由于其历史底蕴、学术形态、学校品牌和校园精神,正日益成为城市博物馆文化中一笔可再增值的无形资产。而2010年世博会的在沪举办更将为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早期举办世博会的城市———伦敦、巴黎、纽约,后来都是世界著名的文化之都”。

  郭青生认为,高校博物馆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挖掘。比如高校强大的学科背景和人力资源,特别是高校中的文博专业如果能与博物馆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就能对城市文博事业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而博物馆文化也应该在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以此来影响城市文化。“比如服装服饰文化博物馆就可以通过模特的服装表演,不同时代、主题的服饰讲解,民族风俗展示等使古老的服饰文化具有‘生命’,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据悉,联展后上海高校博物馆将全部免费向学生开放,各高校还将以博物馆为抓手,积极推动校区、园区、城区的联动,通过加入上海旅游网、发售联票等方式,吸引大量的社区居民来参观,跳出教育“内循环”,融入社会“大循环”。(本报记者 计琳)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9日第3版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