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是旧中国的大工业,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上海东华大学是与新中国和新中国纺织业几乎同时诞生的我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成立之初就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和模式。建校56年来,东华大学见证并积极参与了我国成为纺织大国的奋斗史,为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21世纪后,面对我国要从纺织大国进一步成为纺织强国的时代呼唤,东华人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真枪实弹”参与科研
东华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促进了学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学校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为当时中国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产业骨干,为纺织学科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和带头人。学校不仅继承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良传统,且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998年以来,材料、纺织等学院探索“研究型”的新教学模式,材料学院160多位教师的科研课题全部对学生开放,学生第五学期就开始“真枪实弹”参与科研。
学院与上海化工厂等10多家大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不少课题是由学生和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线工人一起完成的;参与了获得“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等。
以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的“服装结构设计”为例,长期以来,中国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是延续西方发达国家的,其基础理论和重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合中国国情,服装学院的张文斌教授带领师生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综合人类工效学、解剖学、计算机图像学等学科相关知识,建立了基于3000个样本27万数据的女体体型库和2000个样本16万数据的男体体型库,得到大量的中国人体体型特征,建立了中国男女装原型制板技术。
攻克纺织技术难题
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促进了学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5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科技难题,对于中国纺织大国地位的确立起到了推泼助澜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企业联合承担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2005年,学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220项,占学校科研项目总数的68%,经费占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71%。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多重变形长丝加工关键技术、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涤纶细旦短纤维、无水染整清洁生产、舱外航天服涂料等重大成果大大提升了我国纺织科技的水平。“十五”期间,学校的专利授权数由全国高校第41位上升到第14位;国家级、省部级奖累计达50余项;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新材料、建筑、环保、医药、农业等领域,其中既有事关国家战略和国防安全的“顶天”项目,如为神舟五号、六号和七号飞船、“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成功所做的贡献,又有大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立地”项目,如在上海市“科教兴市”首批29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第一个成功试产的莱赛尔绿色纤维等。学校于2003年被批准设立“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至2005年,已入住企业190余家,年产值超过15亿元。
产学研促特色学科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促进了学校特色学科办学水平的提高。56年来,学校纺织学科的特色逐步确立,学科的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始终处于引领的地位,在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进入新世纪后,学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翻番,4个纺织类的学科全部列入国家重点学科,覆盖整个纺织学科链和产业链;建成了“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特色发展之路,使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中国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日报 2007-05-12)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