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北京奥运 民族复兴——东华大学学联优秀学生干部赴北京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07-08-03发布部门:团委
    7月22日至8日1日,东华大学学联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奥运 民族复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北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实践团有10余名学生干部组成,开展了“关注农民工群体 体验奥运背后的艰辛”、“走访中国奥委会 零距离接触奥运冠军”、“深入社区 做奥运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

    实践团首先抵达奥运主场馆——鸟巢,在奥运场馆负责人的支持下,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在走访,交流中,队员们得知,场馆的建筑工人大多数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他们的文化程度大都不高,基本为初中文化程度。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每月能按时得到1200元左右报酬。在政府重视农民工政策进一步落实中,施工单位的关心下,广大农民工同胞对于自身工作、生存条件和保障制度比较满意,而且对能参与奥运场馆的建设有一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随后,实践团又走访了农民工家庭和其他服务业的工人,例如饮食、交通、环卫、宾馆、零售等行业,对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心理健康和健康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分析,深刻认识当前农民工所存在的各类问题。

    关注完农民工群体,实践团走访了中国奥委会,亲眼见证了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田径场上的运动员们艰苦训练的场景,并有幸成为了2008年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诞生地——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的第一批学生客人。活动中,奥运冠军陈小敏、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奥委会群体部范立仁处长为队员们签名并合影留念。范处长还接受了实践团的采访,他向队员们强调,体育运动是每个人的权利,国家体育总局与奥组委正是要以奥运的举办为契机,大力唱响“全民建身与奥运同行”,通过相关活动,使健身与奥运联系起来,融入群众,让我们的体育盛事真正能使民众增强体魄,娱乐身心,在全国范围内达到很高的参与度。

    在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北京市民对奥运的热忱和期望,在北京的各大社区和街道,随处可见奥运宣传栏、奥运口号横幅及市民健身队伍。队员们深入基层,先后与石景山区苹果园税务所副所长、丰台区大红门社区主任进行了座谈,了解到各办事机构不仅完善了原有的规章制度,还专门制定了《奥运培训手册》,请专业老师对工作人员在工作秩序、礼仪及英语口语等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培训。在社区建设方面,政府下拨了专门经费用于改造社区环境与环保公共设施,通过举办系列宣传教育公益活动,将绿色奥运的观念深入人心。政府机关从税务的角度也开辟了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为奥运服务。

    队员们还参与了在北京市崇文区松榆里社区举办的“奥运家庭进行时”的活动,并做了为期半天的志愿者。本次活动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等共同主办的提倡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动,活动以“全家一起来奥运”“和谐家庭 共迎奥运”为主题。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在活动中,帮助裁判计分,维持活动秩序,并对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等进行了采访,了解不同阶层的群众参与活动的感受以及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期冀。采访中我们得知,随着奥运的不断临近,市民们都深深感受到了北京的巨大变化,交通畅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整个社会也越来越和谐了。

    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留给队员们的思考与感悟仍然在继续。实践团团长、东华大学学联副主席徐俊说,我们跨越了生活环境的壁垒,真正地深入到了农民工群体,深感奥运的成功举办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携手努力,农民工群体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在奥运光环的背后,他们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奥运的筹备与宣传背后的凝聚了无数人艰辛与努力,体会到中央对于“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大力倡导与将其付诸于实践的不懈探索。实践团队员赵菲也说,奥运不仅是北京人的奥运,更是中国人的奥运,也是让世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充满无限期待,作为学生的我们也深感作为中国人的光荣。我们会将奥运精神带回上海,为奥运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北京申奥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的体育事业已经站在世界强列,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证明。“北京奥运与民族复兴”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申奥成功是民族复兴的证明,而民族复兴是申奥成功的基石。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剖析了北京奥运与民族复兴必然的内在联系,使实践考察活动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