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研究生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2日至8月12日赴云南红河进行社会实践,历时30天,开展了系列充实丰富的活动。
活动之一: 红色之旅—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起止时间:7月14日-7月15日
7月14日,历经36小时的漫漫旅程后,我团一行顺利抵达云南昆明,短暂修整后,团队于当日下午参观了闻一多殉难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馆及聂耳墓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闻惨案”曾经震惊全中国,在被害前,闻一多先生明知有危险却仍坚持参加演讲活动,宣扬真理,宣扬正义,最终不幸被害。他这种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精神感染过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团员们纷纷表示要身体力行这种忠于信念的精神,不仅圆满完成此次活动,更要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坚持学术诚信,保持严谨纯洁的学术之风。
活动之二: 情系边疆发展—竹纤维生态服饰开发系列科技兴农活动
起止时间:7月17-8月12日
云南省红河县、元阳县境内分布着大量的竹林资源,但当地缺乏先进的、系统的竹工艺加工产业,竹制品加工仅依靠手工作坊式生产,产品也仅限于竹制旅游品和竹笋加工等,产品的经济效益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销路难以得到保证。为促进当地竹制品产业向“高科技、高效益、低成本、收效快”的方向发展,团队利用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为当地政府带去竹制品的新型产业模式——竹纤维加工项目。出发前,团队联系到上海东华海天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调查了解竹纤维行情,收集目前市面上的资料,全面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制作了《竹纤维项目前期开发项目建议书》《竹纤维制备机械报告》,取得企业的支持和认可。到达实践地后,团队成员分别与扶贫办、林业局、招商办领导接洽,了解当地竹资源概况和产业发展状况,当地竹制品种植及加工基地实际情况,当地与外界交通情况并采集原竹样本,用于实验分析。返回上海后,我团成员立刻联系纺织品企业,将原竹样品提纯纤维,制成胶浆进行性能实验分析,制作了企业应用级别的实验分析报告,得出云南红河州元阳及红河地区的竹资源可满足企业级应用的需求结论。整个试验过程花费整整十天,圆满完成了企业的要求。
作为“科技兴农”活动的一部分,我团在元阳县新城举行了“竹遍天下”主题展览。展览旨在通过文字说明、图片展示、现场主题讲解等形式宣传竹制品的发展趋势及高科技应用,拓宽当地人民群众的视野,利用身边资源寻求新的致富途径。尽管广场上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但展览的内容仍然吸引了许多游客冒雨观展,场面热闹,反响强烈。
活动之三: 心系红河教育—教育交流系列活动
起止时间:7月16日-7月20日
1.“同呼吸,共成长” ——支教、爱心捐赠活动
云南红河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买得起教材,课外读物等外界的沟通信息更是奢望。为此,团队将带来的《中国青少年文库》和文具分别赠给几所物资贫乏的小学作为学校藏书。
在与小学生的交流活动中,针对英语教师缺乏的现状,团员们将英语教学作为重点,除传统的英文教学,还教授了多首适合孩子学习的英文歌、小游戏、英文诗,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对基础较差的则进行单独辅导,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团员们还带去了七巧板等儿童益智玩具,开展智力竞赛,让学生在玩耍中游戏,了解几何变化,活动结束后玩具直接发放给学生,让他们拥有一件珍贵的玩具。课程结束后,团员们还对小学生进行了家访,了解孩子及父母对教育的看法和家庭困难,并交流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团队还从元阳教育局处搜索了全县280名特困生的联系信息,计划在沪联系相关中小学校建立互助模式,由一个班级帮助一名学生,共同成长,为特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实际帮助。
2.高考及就业咨询指导
元阳一中位于西山脚下,被称作元阳的最高学府,是元阳县唯一一所高中,团队在该校开展了系列活动。团员们与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任课教师进行深入交谈,了解高中的教学情况及发展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团队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讲座,高三年级的数百名同学参加了活动。团员们向他们展示了学校的宣传片,自己的作品集,各个不同专业的同学分别就自己的专业、职业前景,大学生活等进行了介绍,并与学生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这次活动在元阳一中数千名学生中树立了东华大学,尤其是东华研究生的良好形象。
此行我团以“产生长期影响、产生实际成果”为目标,踏踏实实地开展了系列活动,获得了支持单位和接待单位及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当地电视台,报社等对我团活动进行了报道。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