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9日,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开展了“寻找差距,共谋发展”的第二次讨论活动。服装设计与工程系主任李俊主持会议,张渭源教授、张文斌教授等22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学习讨论活动。本次讨论主要针对现阶段本科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服装学院的本科论文题目的工作已告一段落,将进行第一轮选题工作。服工系08届毕业生学生一共96人,已有90个题目,还有6个题目等学生第一轮选题后,再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和导师进行协商。由本科生毕业设计引发了服工系教师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深层次探讨和思考。以下是本次讨论的纪实,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我院教师对推进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和责任感。
——题记
张文斌:本科生做论文较难研究出什么成果,现在研究生都达不到,我们可以再探讨一下本科论文到底要作些什么。针对本科生目前情况,我们应该在最后做论文的阶段针对学生缺少的方面进行补充,缺什么补什么,让学生将来能更加胜任工作岗位,因此在教学中要重实际、重应用。
张祖芳:目前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都是在同一平台上工作,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还是应该深省一下不同层次教育的差异和教学的目标。
张文斌:社会工作分2方面:一是实用型,无文凭限制;二是创意型(理论型),如教师,科研,需要明确研究生教育方向和目的。
张祖芳:教师和科研的岗位毕竟还是有限的,我觉得学生的需求应该是我们调整教学内容的动力之一。在专业发展和建设方面我想说一些自己的感受。我们的专业名称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既然设计放在工程前面,那我们应当给予应有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冲着“设计”才学这个专业的,通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在最后毕业设计阶段从设计到选材,到制作,到修正,整个过程进行下来,我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最后他们觉得收获颇丰。我觉得兴趣首先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扼杀学生的兴趣。另外对我们老师自身而言,我觉得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我们自己要拓宽专业的发展道路。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也确定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以作设计方向,但是相关的评判标准还没有完善起来。去年我带了5个学生,他们答辩以后都感到很沮丧,觉得他们的工作没能得到其他老师的认可,那我个人觉得既然他们作设计方向,那我们就不能用工程类论文的要求来评判他们。
张渭源:学生的兴趣重设计,发挥学生的激情,加以引导。在国外设计与工程无具体区分;我们培养后的学生要有自己的特长,重要是懂得一门基本的技能。
张祖芳: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意向,需要说明各方向的要求、标准。
刘咏梅:就研究生而言,艺术类几个方向的目的和要求都十分明确,而我们服工的几个研究方向没有更为具体的说明和要求,甚至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很多想报考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我觉得在这方面是否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一下,专业方向的论述再更为具体一些,是否还有调整增加的可能性。
张文斌:讲到这,我觉得又回到了战略层面的问题,即培养目标是什么。就我们专业本科教学的方向我们本来讨论了3个方向:成衣设计,工程技术,产业经济。但后来经教务处没有批准,通过我们的努力只获批了2个方向:即设计与工程和产业经济。针对教学方向的调整我们在前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碰到很尴尬的事情,本来预想到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时候,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分流到产业经济方向,但实际的结果却和我们的预想大相径庭。还有当初我们创办全国大学生立体裁剪大赛,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为他们发挥创意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可是李兴刚老师花了很大力气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可是学生的作品让我们汗颜啊。
于晓坤:前面一些老师提到的关于培养方向和教学目标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不是回到了专业定性的问题,不同层次的教学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而关于专业性质本身不是我们自己,也不是我们学校说了算的事情,国家在专业设置方面有着综合的考虑,这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现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就是工科类专业,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不是也该明确为工科类教学,至于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人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李东平:我个人和企业接触深有体会,作为工科学生,没有企业经历,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企业方面对于我们学校的名誉还是非常认可的,也希望能够和学校联合起来,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基地。我想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机会,能够让学生走进工厂,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机会,也有利于我们老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而且我们到企业去,应该说是给企业添了不少麻烦,可是据我所知,要建立这样的教学基地,企业还要向学校缴费,每年一共缴付400万,这实在是拒人于门外的举措。
李 俊:我们的改革应当是慎重的,不能轻易调整教学计划,毕竟这是20年以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其实以上老师谈到的一些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的问题,我觉得在以往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职业是贸易跟单和质量检验,从事科研、设计以及制板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这也可以看出纯粹设计和做衣服并非是学生的首选职业,同时我们也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技术工人当成我们的重要目标,应该说他们主要从事的职业是以所学专业课为基础,并利用大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较好的优势,在一些贸易公司担当国外客户和国内工厂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最能发挥他们优势的职业。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重点专业,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本领,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一个人学习的道路是漫长的,我们自己也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我们又怎能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大学生活里掌握服装领域的各种技能,这不但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加是不切实际的事情。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是要有特色的,有特点的,也就意味着在培养规格上必须明确。我们要站在一个高度看问题,我们的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为指导,但不能盲目地受社会需求的驱使。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在经过了20年的沉淀后还是比较成熟的,但这并不说明不存在问题。刚才老师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正如张老师说的,我们先把战略抓好,再来抓战术问题。
视频:
摄影:
撰写:严晨
信息员:严晨
编辑:彭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