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现代管理人才培养及学分制教学管理等研究成果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2名学生参与的40个科创项目入选国家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全国第十三名的优异成绩摘取第九届全国“挑战杯”优胜杯;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及国际重大赛事中获得200余项大奖……
累累硕果彰显了东华大学多年践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项项成就映射着东华大学着力实施“德才兼备、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东华大学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积极贯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努力探索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采取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拓宽办学国际视野等一系列举措,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推行完全学分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东华大学自2002年起推行完全学分制,在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新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与专业前沿三大模块,总学分控制在180~200范围内,总学时在2500以下,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到40%。
推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近几年,该校年开课数大幅增长,“十五”末与“九五”末相比,年开课门数由1059门提高到1600余门,门次由2804门次提高到4000余门次。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如大学英语类、计算机应用基础类、数学类、物理类等自然科学类、体育类和文化素质类课程,按不同规格、不同类型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志趣、特长,自主选择不低于所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规格的课程修读。
为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鼓励个性化发展,东华大学从2003年起实行按大类招生,学生入校时只分学科大类,不分专业。学生在完成学科大类基础课程的学分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目标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东华大学鼓励教师以教改立项的方式探索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推进由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学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鼓励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选用或自制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鼓励课程与课程实验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吸引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改革和探索,改变了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在课堂教学中提倡采用启发式、研讨式、训练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思考问题更积极、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效果更显著,校内涌现出一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先进集体和教师。例如,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基于网络的现代管理人才决策能力培养新模式》项目,开发现代管理人才决策能力课程软件和网站,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进行决策的实践训练,进行网上学习,网上答疑,每学期举行网上决策实战,软件在全国80多所学校推广使用。再如,该校2002年起持续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实行分级教学自主选修、聘请外教讲授听说课、增设应用类选修课、机房和语音室开放供学生利用教学软件课外自主学习等多项改革,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又如,机械学院《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等课程教学探索将所学知识与分析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写出小论文,并限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分析,课程考核成绩由阶段测验、平时成绩和小论文几部分组成,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东华大学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和实践训练。学校明确规定,理工管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35周(35学分),文科、艺术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30周(30学分),并要求严格按计划执行。
为给学生搭建实习平台,东华大学各学院结合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与相关大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努力拓宽学生的实习渠道,目前签约的校外固定实习基地150余个。Dell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联想(上海)有限公司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实习基地,为东华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和场所,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东华大学还采取了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如经管文法类专业采用校外实习和校内模拟训练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机械类专业的认识实习,学生在校内动手拆装,校外进厂实习的模式;服装学院每年承办上海服装节、外语学院承接上海市国际电影节翻译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
东华大学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专业实验平台的同时,注重加强实验教学内涵建设。材料学院把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的Lyocell纤维和碳纤维及其它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实验,用课题组的设备为高分子材料专业开出“熔纺”、“湿纺”“复合纺丝”、“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等应用性强且先进的大型设计性实验。化工学院轻化工程专业“染整专业大型实验”,使学生接受小型化工业生产全过程的训练,被评为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纺织学院依托学科优势,自制纺织实验设备十多台套,相继开设了内容新颖的“大试纺大试织”大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促进了纺织工程大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依托科研基地、实验中心建立创新平台和竞赛基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是东华大学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又一推动力。
近年来,东华大学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一是依托科研基地、实验中心建立创新平台和竞赛基地,面向学生开放,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二是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力量来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材料、纺织、服装等学院很早就在本科生中探索“‘研究型”的教学模式。材料学院在学生第五学期时,160多项科研课题就全部对学生开放,学生早早地就“真枪实弹”参与科研,进行“准研究生”训练。学校获得的两个“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都有学生参与。三是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设立课外科技活动专项经费、学院在教学业务费中单列课外科技活动经费,用于增添必要的设备和训练中必要的开支。2001年以来,资助学生自主的科技创新立项近200项。四是对于取得科技成果、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表现显著者,给与创新学分、奖励学分。
另外,东华大学把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在学校政策支持和鼓励下,科技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沙龙、报告讲座等科技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目前东华有注册学生社团60余个,注册会员有近万人,其中“纺织科技协会”荣获“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
拓展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东华大学一直坚持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国际视野,推行特色专业的国际认证。早在1989年和1994年,东华大学先后有7个传统优势专业获得了国际权威组织——英国纺织学会的认证,毕业生在英联邦国家享有免试开业资格。
依托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的实力大步提升。这些特色学科专业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德国劳特林根应用科学大学、意大利米兰欧洲设计学院、法国鲁贝国立纺织学院等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实行“强强联合”.。从2003年秋季始,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分别与日本文化学院和德国劳特林根大学合作办学,招收培养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和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合作办学使学生尽早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和设计,更具创新眼光。
另外,东华大学为营造浓厚、开放的学术氛围,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大师来校讲学,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尤其在中国大陆首次成功主办的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1995年以来每年一度成功承办的上海市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多年成功举办的先进纤维及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上海世博会“大都市形象论坛”等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为学生提升学术素养、拓宽视野搭建了国际化的平台。
(来源:文汇报 2008年1月22日 09版 教科卫版 文姜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