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中国青年报]上海市首次将增加外地生源数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8-01-27发布部门:宣传部
中青报新闻分析:上海市首次将增加外地生源数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本报上海1月24日电(记者周凯)今天,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上海高校将逐步增加招收外省区生源的学生。 

    记者也在《关于上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看到,在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中“更加注重教育公平”一节也明确提出上海高校“在确保本市生源的同时,扩大招收全国生源规模”。 

     对此次上海市把“增加外省区市生源数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几所部属重点高校的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赞同。 

    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表示,从去年开始,学校就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进行了生源调整,把免费师范生95%的生源投放到西部地区,而从学校整体生源来看,外省区市生源在55%以上,今后可能还会适当增加。 

    上海市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则感慨万分,“这是我们长期呼吁的结果”。由于东华大学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上海要求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达到1∶1。纺织专业是东华大学的特色,而上海市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纺织已经不是支柱产业,因此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有错位。而另一方面,中国是纺织大国,在全国有必要大力发展纺织专业,因此,东华大学希望在外地多招一些学生。 

    “现在把增加外地生源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上海更加开放的心态。”他表示,今后东华大学在纺织学科可以多招一些外地学生,而服装、材料等和上海经济发展相关的专业,可以多招一些上海本地学生。 

    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校长裴刚也深有感触,“同济是全国的同济,我们当然希望多在外地招生”。他表示,其实为上海服务并不是简单地在上海多招生,因为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可以留在上海为上海服务。他希望上海市以外的生源越来越多,因为这样“也可以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聚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上海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也认为,“从政府角度提出向全国投放更多的招生名额”是很好的变化趋势。他表示,尽管从在体制上有一些现实情况,以前,学校是教育部直接投资,而现在是双轨制,自然要为地方服务,但上海的部属高校,有责任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而且“大学有本身的办学规律,生源的多样性与培养学生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他表示,今年招生的具体比例要和教育部以及上海市政府协商,一定会有推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8-01-25 06教育版 记者周凯)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