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一个义举让一人受惠 一项政策使多人受益
助学政策给了我一双坚强的翅膀
东华大学 苏双峰
我是一个来自河北农村的孩子。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因为经历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迎着村里人羡慕甚至有些嫉妒的眼光,拿到通知书的我不免心里乐开了花。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又是不幸的。家庭境况本就不怎么好,加上哥哥也在上大学,就更加艰难了。父亲是一个瓦工,夏天的炎炎烈日,冬天的凛冽寒风是他们“正常”的工作条件。不仅如此,因为瓦工的活儿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那些包工头更乐意找一些年轻力壮的人顶替。50多岁的父亲为了挣那点工钱,终日还提心吊胆,同时全家4口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随时面临着断绝的危险。母亲一个人照看家里的4亩薄地,力不从心不说,除去买化肥、农药,浇地、耕地等花费,剩下的钱也寥寥无几。
尽管父母对供我上学这件事表明了“咬着牙也要送”的坚决态度,但我怎么能不知道他们为此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呢?开学之时,我拒绝了他们送我上学的建议,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省下200多元的路费,要知道,这笔钱已经可以用来做很多事了。
来到上海后,这个新奇的世界给了我巨大的冲击,既让我的视野前所未有地开阔,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烦恼。单是从平时的吃饭上,就可以感受到上海与家乡巨大的消费水平差距。就在我为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而忧心忡忡时,国家助学金却发到了我的手中。这笔钱可以说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令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当然,内心的感受不是用简单的“感谢”两个字所能表达的。助学金给我的帮助不只是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它让我以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那些条件优越的同学。我明白,我们现在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的富有并不会对我们各自的机遇产生太大的影响,我们彼此是平等的。
不过,我也清楚地认识到,助学金给我的不是一生的依靠,只是一时的扶持;不是通往幸福世界的天梯,而是促使我们努力向上的动力;不是晴空万里的蓝天,而是让我们能够搏击风雨的翅膀。助学金借给我们一双坚强的翅膀,我们定会用它努力飞翔。
现在我得到国家助学政策的资助,是我的荣幸,而将来以自己的成就来回报国家,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或许大学四年,许多事都会改变,但我相信不变的是国家对我们贫困学生的关怀,不变的是我们报效国家的满腔热情。昨天,我们可能因年轻而不懂责任;今天,我们或许因力不能及而不能履行责任;但明天,我们一定会肩负起我们的责任。
(来源:中国青年报 06教育版 2008-02-20 中国教育新闻网等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