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于5月22日在东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景观设计本土化”,会议由东华大学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论坛开幕式上,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致辞,中国建筑出版社社长王珮云社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曙旸分别讲了话。简短的开幕式后,东华大学鲍诗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彼得•博森曼Peter C. Bosselmann分别做了演讲。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各类环境艺术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是以美术学、建筑学、艺术设计学为基础,与相关学科交叉的边缘新兴学科,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和实践,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我国崛起的。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的崛起和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极为重要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日益成熟,其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他们在拓自身学术问题的同时,开始思考环境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的城市现代化进程难免受到国际化的影响,然而,任何“国际化”的趋势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本土化”才能体现在城市发展之中,而两者之间所产生的冲撞,也必然在城市发展中表现出来。城市建设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主要反映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也就是本次论坛所关注的焦点。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非截然对立,和现代化也并不矛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偏执一方的做法都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现实是:国内设计行业受到境外设计师的持续关注,国内设计也有追随国际设计风格的倾向。
从不同的视角讨论本土化的问题,正是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用心所在。为此,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世界景观模拟系统的创始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彼得•波森曼(Peter C. Bosselmann)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佐佐木叶教授、景观学博士、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和规划学专家古恩特•巴尔托麦(Gunter Bartholmai)、澳大利亚景观建筑师学会会员唐纳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郑曙旸教授五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200多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授专家,共同就“景观设计本土化”议题进行研讨。
会议中,彼得•波森曼(Peter C. Bosselmann)教授就环境变迁机制的可视化问题,对景观模拟系统在公众决策中担当的角色进行了演讲;古恩特•巴尔托麦(Gunter Bartholmai)对后工业景观的再使用和转化使用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唐纳德专题就景观设计的本土化研究作了演讲。日本早稻田大学佐佐木叶教授,清华大学郑曙旸教授也分别从各个不同侧面对景观设计文化传承等主题做了演讲。本次研讨会主办方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鲍诗度教授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背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在中国当今的历史情况下而设立的学术研究平台,目的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理论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工作。
参加研讨会的200多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家教授与演讲嘉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景观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研究传承本土文化,使景观设计具有更多鲜明艺术个性,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这片生生不息的文化土壤中,将是我们今后景观设计的努力方向。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